唐朝时就有的古巷皮市巷,全国历史第二久远的中学、199年前就有的古校杭州第十中学,两者默契地共存着。现在的皮市巷是是杭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巷之一,而杭十中更是锦上添花,正式通过了省三级重点高中评估。
目前,浙江省高中普及率已经达到87%,大杭州为91%,杭州市区的比例则接近100%。但是170所高中学校中,省级重点学校只有一半。从去年下半年起,杭七中、杭九中、杭十一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长征中学就开始陆续申报重点学校,杭州市教育局直属的高中将在今年全部升级为重点中学。像杭十中这样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区办高中“晋级”,意味着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涌现,更多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古校档案
建校时间:1806年校训:质朴耐苦,诚实不欺现有规模:30个高中班、25个初中班(四月份,小学将有20个班的规模)
发展目标:高中部办成有影响力的重高,用三五年时间争取进入省一二级重点中学的行列,9年一贯制宗文实验学校力求有较强口碑。
-古校·昨天今天明天
杭十中现在正在大兴土木造新楼,路过的杭州人晓得学校有年头,走过总会问工人:“挖到宝贝没有?”这让学校老书记孔宪法老师觉得很得意。其实最大的宝贝是学校与杭州教育发展割舍不断的联系,和由此造就的栋梁。
孔老师能把学校的历史说得像说书一般顺溜。乾隆末、嘉庆初,浙江嘉兴新丰镇人周士涟学富五车,在当地名流汤绍歧、袁在山等人资助下,先后办起四所义学,专门招收孤寒子弟。嘉庆十一年(1806年),周士涟举家迁杭,把嘉兴的经验用到杭州,击磬募捐,租用了三桥址定安巷的几间房屋,创办“宗文义塾”,也就是杭十中的前身。当时为宗文义塾捐款的包括退职宰相王文韶,杭城名流岳官巷吴家、头发巷丁家、横河巷许家、柴木巷万家、双城巷高家、状元弄郑家,杭城巨富胡雪岩等知名人士,更有很多已经无法考证姓名的杭城百姓。对于办学,民间一直有“北武(训)南周(士涟)”,但据考证,周士涟办学校要比山东武训早一百年之久。
1834年,周士涟在贫病交加中离世。1859年、1861年宗文义塾几次毁于战乱,直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杭州名绅丁申、丁丙及宗文塾生等人书呈巡抚马新贻,请求将皮市巷王纯生的私家花园南园划归宗文义塾,从此在这里安身。
刘大白(诗人)、马叙伦(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吴晗(史学家)、戴望舒(诗人)、张天翼(作家)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陆续从这里走向社会,学校也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雨变迁。
现任校长张国强说,学校一直秉承严谨治学的校风,升为省重点意味着一个新发展平台的展现。今年四月,学校将成立宗文教育集团,初中部和小营小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这样皮市巷、小营、清吟街一带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避免择校之苦。
而高中目前的30个班级升为重高后,今年招生时也将对择校生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
-我在杭州最老的学校读过书
沈锜(1933年的毕业生):宗文是一所非常老式的学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老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两位是日本留学生。校长钟毓龙,是前清举人,写得一手好篆字,每天带着老花眼镜,穿着长袍,事必躬亲。
吴启俊(1941年毕业生):1938年南京、上海、杭州相继被日军占领,学校从杭州迁到乐清雁荡山,当时乐清还没有一所中学,因此很受欢迎。初一时,学校租了灵岩寺路口的雁荡旅馆,一出旅馆,就可通小龙湫瀑布。战火年间,清晨起来还能在翠柏蔽日的林间大道朗读课文,背诵英语单词,倦了就坐在溪旁大石仰看天上流云,实在是很幸福了。
方亦元(1944年毕业生):当年宗文的教学风气非常好,大部分老师的学术水平堪称一流,很多学生知道得之不易,所以学习格外刻苦。特别让人难忘的是用来照明的桐油灯,晚自修时人手一盏。大多数同学只用两根灯草吸油点灯,这种亮度只相当于十多只萤火虫聚集在一起,所以那一代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带着高度近视眼镜。
陈长洲、宋宪章(40年代毕业生):生物老师韩士淑,是留学日本的水母学博士,我们的教科书都是由他编写。先生讲课非常生动,他会实地带领我们按日本种植水稻的技法亲手植一亩水田。先生在杭州曾发现世界罕见的淡水水母,震动国内外的生物界,当时西泠印社得知这一重要发现后,还耗资在潜泉四周设铁栏杆加以维护。连日寇入侵杭州时,也不敢破坏。
王冰(2001年毕业生):学校让人引以自豪的是她深深的文化底蕴,就如同皮市巷因她而飘着淡淡的油墨香。七艺节的时候,我陪同一群外国朋友坐着巴士经过巷口,我兴奋地说,“看,那里就是我的中学,她是杭州城市里最古老的中学,藏在更古老的皮市巷里!”有德国朋友问“为什么藏得这么好?”我说:“她的风格如此!”
于海雁(现任教师):杭十中原先对我而言只是个无奈的选择,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抛弃的孩子,我茫然得不知所措。然而感谢杭十中,她以质朴的胸怀接纳了我。“一切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这个理念,在报到的第一天,就由校长把它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从上汇报课的失败,到获得市教坛新秀的荣誉称号;从与学生、家长间的误解冲突,到彼此的互敬互谅。同事间真诚的交流、老教师谆谆的教导、校领导的殷切督促,是他们的宽容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去学习、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