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议案提案扫描 正文
   

政协常委陈浩提出要重视学生看病难问题

www.zjol.com.cn  05-02-28 8:5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每年几十元的医疗费,如何保证大学生看病需求?“两会”期间,省政协常委、团省委副书记陈浩,针对目前高校施行的医疗保障体制,已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提出应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中。

  高校沿用50多年前的医疗体制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都施行一套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体制,即国家每年给每个学生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学生到各自学校开设的医院或校外医院就医,学校承担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这套医疗保障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大学生普通疾病治疗水平极低,大重病和意外伤害则无力保障。高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一条十分脆弱的链条,亟须找到出路。

  目前,我省共有普通高校74所,在校生50多万人。而各高校沿用的仍是从1950年开始的公费医疗体制:部委所属院校和部分省属院校,国家给每位学生每年拨款60元作为医疗费用,拨给大部分省属院校学生的是40元,而对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的学生,国家则没有拨款。在具体操作上,大部分院校采取“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负担医疗费用。

  国家拨款不够学生看病用

  诚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自办医院,还要负责学生的医疗费用报销,庞大的开支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目前在校学生2.76万人,但享受国家拨款的计划内学生仅1.8万人。按每人60元的标准来计算,该校享受的国家拨款为108万元。然而,据该学校医院统计,浙江工业大学平均每位学生每年仅门诊费用就在150元左右,再加上住院费用,已大大超过国家拨款标准。如此情况下,学校只有每年从其他资金中拿出钱作为医疗费用投入。而在这样的医疗体制下,一旦出现大、重病的学生,有限的投入就更显得杯水车薪,一个重病学生会花光全年级的医疗费用。浙江省几乎每所高校都被类似的问题困扰着。

  其次,经费的不足还严重制约了学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学生得病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目前,我省各高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大部分未考虑医疗机构的发展,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陈旧,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有人形象地将学校医院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无法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我们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很多学生一方面都认为低廉的医药费用很好,同时又对学校医院的设备、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药品的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三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为学生进行大病保险的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医疗保障体系社会化的方式,就是将商业险引入校园,学生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在保险期限内,学生因重大疾病或遭受意外伤害住院治疗支出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予补偿。浙工大去年采用了向保险公司公开招标的方式,给新生代办了大病保险。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减轻了负担,降低了风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操作还不是很规范;保险公司普遍反映保费偏低,不太愿意介入;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穷,不愿交保费,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保障的群体。

  在校大学生应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采取适当方式,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在制度设计上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到大学生。

  提高国家给每位学生的医疗拨款标准。原40-60元的标准执行多年,现在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应提高到人均每年100元左右比较合适。

  寻求社会支持。一是建立大学生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学生和高校所在地低收入居民一道纳入社会医疗救助的范畴。二是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让学生在需要时得到一定社会援助,如慈善捐款、爱心捐助等。

  引导学生增强保险意识,根据情况自行购买商业保险。国家要在这方面出台具体的政策,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购买商业保险时要给予一定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也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发相关险种。

  此外,学校医院在学生疾病的防治上负有重要责任,不能只坐等学生上门治病,应履行健康保健、预防免疫等职能。现在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吃早餐、吸烟、喝酒等。这些均是致病因素,学校医院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宣讲,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有效的医疗卫生防范工作机制。

  [1]  [2]  下一页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记者胡丹 记者 张明星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