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热点透视 正文
   

[在线专访]人大代表忧思录: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www.zjol.com.cn  05-02-28 20: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2月28日消息(记者 曹漪洁)随着我省农村校网撤并,重点学校向城市集中。农村教师待遇比城市低,教学素质相对好点的教师就往城里钻,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一降再降;农村教学硬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农民想自己的子女成才,于是宁可背井离乡,送子女到城里好点的学校就读。

  你也送,我也送,农村学校就没了生源;没有学生,学校又哪来的运作经费?农民送一个子女到城里读书,光学区费、租房费每年就要一万元左右,还要大人跟着服侍照顾,一年不足万元的收入全贴上都不够,只能借债维持,农民生活怎能不贫困?

  为什么众多农民置实力于不顾忙着“择校”?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质量差距太大。

  现状:

  农村城市“天上地下”

  农村与城市的学校差距究竟有多大?省人大代表、衢州市衢江区卫生局副局长周亦文用“天上地下”来形容。他说,农村有些地方所有中学加起来还没有城里一个中学面积大。他给记者看了一份调查数据:衢江区小学生人均用地面积21.6平方米,比省小学I类18个班的标准差8.68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小学5.9平方米,初中8.1平方米,分别比省I类18个班的标准差4.4平方米和3.31平方米。学校图书总量和生均图书册数少得可怜,信息化装备落后,绝大部分学校生机比未达到15:1,信息技术课教学无法全面开设。

  《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改善等情况在农村还时有发生。

  来自温州的省人大代表告诉记者,温州岩龙村宗祠边村委会楼下有个小学,教室条件相当简陋:课桌缺角,铅笔盒破旧,铅笔短短一截,粉笔头也细碎细碎……农村校网撤并后,孩子们要去较远的地方住校上学,更加不方便,农民们只好集资请了一位民办教师,让村里十来个孩子读起了“私塾”。

  财政拨款“吃不饱”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基本割据发生重大变化,原先计划内用于学校危房改造、校舍建设资金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来源中断。以衢江区为例,区财政是“保吃饭”财政,教育投入十分有限,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无奈地并拼入教育经费的“大盘”,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经费,学校的公用经费就得不到保障。2003年区中小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为0元,学校所有的日常支出只能通过收取杂费来解决。

  去年秋季实行“一费制”以来,按照浙教字(2003)36号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小学每生每年180元、初中每生每年240元的标准计算,全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一年就要减少收费资金562万元,全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缺口134万元。加上近几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大多数学校基建负债很重,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许多学校只能靠贷款过日子。

  [1]  [2]  下一页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曹漪洁  编辑: 吴小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