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和通常的GDP相比,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浙江名列首批10试点之一备受关注的绿色GDP试点工作终于启航。今天,记者从省统计局证实,作为全国10个试点省市之一,浙江与北京、天津、辽宁等一起在今年将正式启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试点工作。
据悉,省统计局刚刚接到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和国家统计局办公室联合下发的有关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人士透露,我省今年的试点工作,将基本按照国家的整体框架进行,再结合实际制定细化计划。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
根据通知,试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包括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二是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法,确立估算技术参数,完成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三是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核算。
试点工作将历时1年,分四个阶段进行:2005年1月至3月为技术准备阶段;2005年3月至7月是研究调查阶段;2005年7月至12月为全面核算阶段;2006年1月至2月是核算总结阶段。
绿色GDP核算目前尚是世界难题
开展“绿色GDP”核算要有三个基本的前提:首先,要有较好的GDP核算基础;其次,要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基础;再次,要有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估价基础。目前,我国的GDP核算基础还比较薄弱,资源环境统计工作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国际上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估价难以取得可供参考的基础标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估价是“绿色GDP”核算的最大难点,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几十年研究,难以取得“绿色GDP”核算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其根本的难点也在于此。因而,要开展理论意义上的“绿色GDP”核算还不具备基础条件。目前,世界上也还没有一个国家政府统计部门计算与公布“绿色GDP”数据。
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院研究所所长谭湘萍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自然资源以什么方法、模式、理论、原则进行核算,是个难点;而如何把自然资源的环境核算纳入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也相当困难。
有关人士指出,观念的转变也是个难点。“绿色GDP”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
试点将为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
浙江虽然是经济强省,但却是地域、资源小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损失。有关统计显示,改革开始以来,我省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代价,仅从1979年以来,减少的耕地面积就达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30.4%。
据了解,为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省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对绿色GDP核算的探索。去年8月,省统计局完成了《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研究,对浙江人均资源拥有状况、GDP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代价分析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按照该局的计划,下一步的工作是力求部分领域资源、环境实物量统计的探索和突破,最后在建立土地资源、三废排放和治理的实物量统计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其估价方法。
而2004年,我省就开始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中引入万元产值主要原材料、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三废”排放总量等四项指标,以全面评价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把生态省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指标纳入到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之中。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科学、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心所向,在这时,启动绿色GDP试点,便显现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报杭州3月1日讯)
【新闻链接】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试点调查10项内容:
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
建筑类型与材料存量调查
污染引起的清洁和劳务费用增加调查
水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
生活用洁净水替代成本案例调查和统计分析
工业用水额外处理手段和设施成本案例调查
水污染对农作物危害损失调查
固体废物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调查评估
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调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