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省外媒体看浙江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透过高房价来看“温州炒房团” 明天的路在何方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0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4年至今,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泡沫”论战、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加息等一系列影响之后,仍然一路凯歌,快速增长。在国内日趋火爆的房市中,人们似乎都能看到温州投资者的身影,他们的投资热情并没有因为加息、宏观调控受到打压。在温州投资者眼里,投资房地产依然是只赚不赔的“买卖”,“抱团”投资房地产的温州人总是能够在风云莫测的房市中游刃有余,屡屡获利,所以人们给予其一个贬褒相加的称呼:“温州炒房团”。

  昔日:大红大紫

  曾经几何,“温州炒房团”纵横国内房市、南征北伐、攻城掠地,每到一个城市都让当地房价暴涨,并长时间成为媒体热炒的话题。从1999年开始,温州的民间资金就开始进入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并逐渐形成气候。有报道说,东起东北三省、西到新疆,南至海南、北达内蒙古,都能看到温州炒房者的身影。温州投资者所到之处,往往大批量采购,整栋成片地“吃”进楼盘,商品房成了抢手的紧俏货。

  不可否认,“温州炒房团”导致一些城市房价的上涨,甚至超过了当地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少市民将怨气出在温州投资者身上,认为他们的过度炒作是房价非理性上涨的罪魁祸首,一些媒体也在推波助澜,指责“温州人炒高了异地楼市”。一些百姓不无怨言地说,辛苦一辈子刚攒足购房子的钱,温州人一来房价上涨又买不起了。想当初,一些城市还专门组团前往温州邀请购房团前来投资,以期给当地不温不火的房市添一把柴。而今“温州炒房团”从“天使”转变为“魔鬼”,多少让温州人有点“卸磨杀驴”的感觉。

  今天:骂名缠身

  “温州炒房团”从大红大紫到骂名缠身,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精明的温州人早已发现原先仅限于居住的房地产蕴藏着巨大商机。过去“外出赚钱,回乡买房”是许多温州人梦寐以求的宿愿。不少为手中游资找出路的温州人开始投资于房地产,短短几年间温州的房价由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蹿至7000元以上,许多炒家从中也尝到了甜头。随即,“热身”过后的温州人像当年抱团外出经商一样,开始把大把大把的钞票投向临近的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大城市的房市。不少温州投资者认为,“温州炒房团”一词,本身就是对温州购房者的误解。因为他们并没有联手“炒”高房价,他们只是在“购房”,或者说是投资房产以获取收益。也有人为温州投资打抱不平,他们认为,片面地把“温州炒房团”当作房价急剧攀升的罪魁祸首是极不公平的。温州人投资房地产,既不违反道德,更不违反法律,他们只不过是凭着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解读,靠自己的智慧和果敢赚钱。

  去年10月的那次10年一遇的加息似乎并没有压抑温州人投资房地产的热情。温州炒房者仍然四面出击,一拨一拨的温州投资客仍然通过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驶向各地。只要有钱赚,温州人肯定是不会放弃房地产投资的。因为,收益是实实在在的,这对所有投资者都公平,关键看你有没有气魄和胆识。除非房地产投资回报大幅度缩水,风险大幅增加,不然的话,身负“骂名”的温州投资者是不会轻言罢手的。面对各地一片封杀之声,温州市一位主要领导说得好,过去一些地方为了炒热当地房市,大开城门,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像招商引资一样,鼓励温州人购房。现在房市炒热了,却来个鸟尽弓藏,关门打狗,对“炒房”者大加制裁,如此难免使政府的诚信受到损害,而政府诚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都可以引进,惟独诚信是不能引进的。

  明天:路在何方

  从2004年开始,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地政府相继推出了限制“炒房”的政策措施矛头无一不是指向温州人“炒房”行为的。业内人士称,无节制“炒房”必将引发房市泡沫的破灭,政府出台遏止“炒房”的举措,不仅能够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更能防范房市泡沫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按理说,伴随着住房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对于房价的涨跌、房屋的买卖,不应该过多地介入和干预。但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社会各界似乎都在眼睁睁地望着政府,担心房市“虚火”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攥在手中的钞票烧得净光。亟待改善居住条件的百姓企盼着政府能够伸出强有力的手,遏止炒房行为,平抑房价。>>相关阅读楼市三人行:温州期房限转政策能否救市?

  事实上,在日趋火爆的房市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其实,相对于国内巨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温州人投入的资金无异是沧海一栗,九牛一毛。媒体有关温州人“投入千亿元炒房”的传言,充其量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根本不可能左右房市的。

  不可否认,持续攀升的房价,包含着许多非理性上涨因素,使得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而产生泡沫,这既与价格基本平稳的宏观调控的目标相违背,也为今后房价暴跌埋下了伏笔。或许各地阻击“温州炒房团”的目的就在挤压房价中的“泡沫”,为房市发展寻找一条理性的道路,但在如何阻击恶意炒房方面,不能将“温州炒房团”当作替罪的“羔羊”,政府应深刻反思“以房市带动城市”的简单化经营城市的理念,从深陷“炒房热”之中全身而退,站在客观的角度,平衡社会各方利益需求。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