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由省曲艺家协会、杭州萧山区文联、萧山区文化体育局和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主办的首届浙江省绍兴莲花落金莲花奖演唱会在杭州萧山大剧院举行。7组从省内各市县文联、群艺馆以及文化馆推选出来的绍兴莲花落演员,以现场演唱、直接与观众交流的形式,角逐金莲花奖。同时,省曲艺家协会还分别给胡兆海、倪齐全、翁仁康、郑关富这4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颁发了省绍兴莲花落突出成就奖的奖杯和证书,以表彰他们对莲花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前晚的演唱会,着实让记者见识到了观众对莲花落的热情。演出前,买不到演出票的人苦苦守候在售票处前等待退票的人;演出中,笑声、掌声不绝于耳,鲜花送了一次又一次。
与前晚演出的热闹氛围相比,昨天,在萧山举行的“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座谈会,则是惋惜与激动交织在一起。一开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来法就给与会者们浇了一盆“冷水”:“前一天的演出情况是不错,但是大家不能沾沾自喜。偶尔举行一场莲花落演出可能会很热闹,如果再演一场,情况又会怎样呢?”
在马来法看来,虽然莲花落已经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第一批保护名单,但是莲花落不是文物,也不能甘心当文物,莲花落要在发展中求生存。他说:“我们不能关上门,让自己在围墙里翻跟斗,必须根据观众的喜好寻求莲花落发展的突破口。”
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昨天,与会的专家和学者们纷纷为莲花落的未来支招。
建议一:莲花落走向荧屏
现在,除了正式的演出,观众很少有机会能看上一场莲花落演出,这个浙江人的地方曲艺似乎被淹没在传媒发达的咨询海洋中。
在前晚的演唱会上,有很多喜欢“轧闹猛”的观众对记者抱怨:“现在难得有机会可以在戏院里看到莲花落表演。平时,我们只能买几张碟片看看,但是看来看去就是《翠姐姐回娘家》这些老段子。”
据了解,绍兴市群艺馆在2004年举行了近100场的莲花落演出,但是没有一场是在城市中正规的大剧院里演出的。更多的时候,莲花落是在农村的晒谷场上搭个台子,把两个伴奏的师傅、两位演员凑到一块,就那么唱开了。
这样简单的表演方式,既要受到环境的限制,又无法将莲花落在群众中得到有力地推广。于是,在昨天的座谈会上,马来法和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顾天高就提出了要把“莲花落电视化”的想法。
“把莲花落的音乐和表演优势渗透到荧屏,我想这对莲花落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顾天高激动地说。
这样的想法不是没有根据的。今年2月底,由翁仁康出演的莲花落电视剧《小小父母官》在省内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就高达6个点。可见,莲花落走向荧屏前景广阔。
建议二:将莲花落戏剧化
“今年正月初二,我去农村演莲花落,一位60岁的老大爷边看边嘀咕,说莲花落总归是单调了点。”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倪齐全的话给与会者们提了个醒。
腔调只有一个,演员一直都是两个人,说唱的一直是别人的故事。有着80年发展历史的莲花落似乎真的没怎么改变过。
单调,是莲花落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戏剧也是由说唱艺术演变过来的,既然观众不满足莲花落现有的演出形式,我们就要谋求突破。”顾天高创造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名词——“戏剧莲花落”:“现在的老百姓都流行看等离子彩电了,谁还会去买黑白电视机啊?”顾天高认为,莲花落演出有很好的舞台效果,这样舞台艺术也能够提供给莲花落更多的展示空间。
浙江越剧院的老导演梁永璋说,总是停留在叙述水平上的莲花落,现在似乎已经不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兴奋点,在形式上作出恰当的改变也许能给莲花落闯出一条新路来,“就像两年前,翁仁康作莲花落专场演出时,采用交响乐做伴奏那样,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感受。”
看腻了一个演员或者两个演员说唱莲花落,那么可以一大帮子人一起上;看腻了用第三人称说唱别人的故事,那么可以像小品一样,演绎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这样的莲花落会给观众们带来多大的惊喜?
建议三:丰富莲花落创作
“我唱了18年的莲花落,唱来唱去也就是那几个老故事,现代题材的段子很少。”昨天,来自绍兴群艺馆的金国良这样告诉记者。
莲花落的作者汪嘉宝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现在的莲花落段子都是十几年前创作的,太旧了,不要说观众,我们自己都有视觉疲劳了。”
看来,莲花落新作品创作迫在眉睫。
昨天,翁仁康还对记者透露他已编了几个很具有校园气息的莲花落剧本,准备在年内到学校作巡回演出,培养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