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平湖四家外贸企业“江湖义气”被外商骗走800万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春节都快过去一个月了,平湖4家外贸企业的1000多名工人却迟迟没有拿到原本春节前就该到手的工资。“听说老板被人骗了好几百万,这工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呢!”工人们忧心忡忡地说。

  工人说的并不是什么不可靠的传闻,而是已广受当地关注的一起严重事件。这4家企业都是箱包生产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规模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我们这次被骗的钱加起来有827万元。”因为共同的遭遇,3月7日下午,这4家企业的老板又坐到了一起,而这样的聚会近来他们已经有五六次。

  错在太信任对方

  “千错万错就错在我们太信任对方了。”平湖市宁达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军华是四位受骗者之一,回首这段经历,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悔意。

  两年前,通过一位亲戚介绍,毛军华认识了在平湖做生意的美籍华人张乃可。“去年9月下旬,张乃可找到我,说是要跟我做一笔价值290万元的生意。”欣喜中的毛军华,很快就与张乃可签下了合同。

  但是,即使是在签约后,他们对张乃可这位合作伙伴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事实上,直到现在,4位受骗者还不知道张乃可的真实身份。张乃可递给他们的名片上印的是“ACE”公司,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他们浑然不知。直到事发后他们才请人核查发现,根本没有这家公司。至于姓名更是可疑,名片上写的是“张麦可”,可每次合同上签的却是“张乃可”。“合同上的签名是不是他的亲笔签名,到现在我们也没办法证实。”毛军华告诉记者,合同都是张乃可通过传真机发过来的,从没有当场看到他签名。

  记者看到,他们与张乃可签订的合同,既没有对方单位印章,也没有违约等相关事项的说明条款。“做外贸生意,我们从来都是认人不认公司,完全建立在个人信任上。”他们对记者如是说。

  事实上他们对这位合作伙伴的了解只有这些:四年前张乃可来到平湖做箱包生意,其弟在嘉兴开有一家工厂。“前几年也没听说他骗过人,再加上有亲戚朋友介绍,而他的高额订单让我们很难抵挡。”另一家受骗企业平湖市凯华箱包诱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其中分析了他们当初的心理:正是这些没有任何基础的信任,为他们接下来的受骗埋下了祸根。

  交易原则全线失守

  “即使我们草率地签下了合同,但如果我们能按一般的交易原则发货,也不至于被骗。”4家企业的老板说道。

  依照张乃可与他们的合同,从去年11月底开始货品就陆续出厂。“和陌生人做生意,对方钱汇过来我们才会从厂里发货。因为相信他,我们都没有要求他这么做,只是约定发货后一个月内货款到账。”

  从去年11月27日第一批货出厂后的一个月内,他们先后分数批把货发了出去,最后一批货发送的时间是在12月25日,此时对方货款兑现的期限还没有到。“到去年12月29日,张乃可仍没有把第一笔货款汇过来。他的解释是,第一批货是在12月1日出上海港的,汇款期限应该到1月1日。”这时他们对张乃可仍深信不疑。

  在外贸生意中,如果没有发货方提供的提货单,发出去的货到岸后对方是不能提走的;而在没有拿到对方货款之前,发货方是不会把提货单交给对方,这是发货方防止上当受骗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张乃可的催促下,虽然货款期限已到对方仍没有汇钱过来,他们还是授权为其代理的外贸公司,把提货单给了对方。

  “以往做生意,相差几天付款,这也是常有的事。”此时他们仍然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直到去年12月31日,他们打了数十个电话给张乃可却无人接听时,他们才心慌了起来。1月5日,在确定张乃可已经逃走时,他们向嘉兴市公安局报了案。1月13日,欲逃离出境的张乃可在广州落网。

  受骗事件警醒当地企业

  “张乃可被抓后我们就满心欢喜地等待,以为马上就能讨回自己的货款,哪知直到现在希望还是很渺茫。”因为公安人员告诉他们,办这起案件需到美国取证,什么时候能结案还是个未知数。

  这4家企业的老板目前正在吞吃自酿的苦果。“我们现在的资金链已经完全断裂,工人等着发工资,供货商天天来逼债,我们很难撑到四五月份了。再拖上几个月,我们的公司都得关门。”他们痛苦地说。

  受骗事件一出,当地企业一片哗然。记者了解到,平湖箱包企业去年总产值近20亿元,绝大部分都是出口的。在外贸交易中,当地众多箱包企业和这4家受骗企业的交易方式如出一辙,多半是建立在个人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防范外贸风险,一时间成了当地企业探讨的共同话题。

  “由于法律意识的缺乏,很多企业主不注重合同的规范,过多倚重‘江湖义气’,交易行为完全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之上。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希望更多企业以此为鉴,按规则办事。”当地箱包企业协会的一名负责人沉重地说。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记者 蒋敏华 实习生 胡丹阳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