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关注在杭入学民工子弟 妹妹辍学打工供哥读大学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受访对象:郑建国,出生在常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今年26岁,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现任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影像加工事业部工程部经理,年收入6万元左右。

  家庭背景:母亲曾在杭打工6年左右,帮人采茶叶、做保姆。妹妹为能让哥哥读大学,初中辍学后曾到衢州、温州等地打工。父亲在家守着仅有的几亩橘子树。采访缘由:撷取这个出自民工家庭的高知白领成长故事,以启发在校民工子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挑着米担爬山越岭上初中

  和山里的孩子一样,郑建国默默度过了6年小学。那几年的记忆对他来说已有些陌生。

  到了初中,他记忆中艰辛的求学路变得清晰起来。他的家在常山县东案乡偏远的山村里,学校在镇上,家和学校间有一座不小的山。那时根本就没什么交通工具,只有靠一双腿。

  “挑着担上学,一头是米,一头是菜和衣服,要翻过一座山才能看到学校。”郑建国说:“有时候,父母觉得自己累,就帮我挑到山顶。”担里的霉干菜和米要吃上一个星期。

  每个菜摊借一元凑齐学费

  到了高中,费用一下子涨了许多,父亲借了一些,可还差100多元。母亲就跑到菜市场,向每个菜摊借一个硬币,总算凑齐了学费。

  那是艰难的3年。妹妹刚好初中毕业,但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只身一人跑到衢州、温州等城里打工,挣钱供哥哥读书。

  郑建国的高中是在全县最好的学校读的。城里完全是一番不同景象,同学吃得好、穿得好,学习成绩也比他好。“自己感觉很自卑,总觉得矮人一截,不敢和别人说话。”

  不过父母总是说,不管多苦都要读书,这是山里娃惟一的出路。城里的同学也都很关心他。

  母亲做保姆不知怎么买票

  有一年,几天的暴雨后,他家的房子塌了,刚采来的一屋橘子全被压烂。

  “从初中开始,母亲每年都要到杭州给人家采茶叶、做保姆,大半年时间都在外面,”郑建国说:“母亲身体不好,我读大一时,她40多岁,有一次她一个人在火车站打来电话,说不知怎么买票回家。”

  郑建国赶到车站,帮母亲买好车票,母亲则塞给他1000元。这是她几个月来在杭州打工赚的。匆匆见面,母子俩含泪告别。

  “父母从来不买新衣服。读初中时,我的脚大小和母亲差不多,穿旧的鞋就给母亲穿;高中的时候,我的脚和父亲的脚大小差不多,旧鞋给父亲穿。”

  从晚上八点干到次日早上

  在大学里,郑建国的成绩一直不错,自己也能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一部分零用钱,学费主要靠借贷。

  “读大学,我觉得除了读书外,还要多交朋友,多在社会上跑,尽快融入城市。”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一家企业的杭州办事处到学校招人,因为只有他愿意上通宵班,企业负责人被他的真诚打动了。

  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郑建国当然好好珍惜,每天从晚上八九点钟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白天还要跑到学校上课。由于表现好,企业老总把杭州办事处交给他处理。

  “毕业第一年,我还清了家里5000多元债务,去年,我把省下来的3万块钱寄给了家里。现在妹妹结婚了,我想给她解决一些困难,让她做点小生意。”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记者 劳国强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