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存、为改善生存条件而不断破坏生态系统的怪圈,究竟该如何破解?
从近年以来省内的一些呼求来看,上述问题已到了亟需解答之时。而其中的核心难题,就是钱塘江流域污染问题。
政府部门对此已作出应有的回应。今年被确定为“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首战之年,杭州、金华、衢州、绍兴、丽水5个上下游城市,针对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情况,在去年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将采取更有力的整治手段。
纵观钱塘江流域污染问题,基本可以将症结概括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价值少被考虑、治污长期投入不足,同时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粗放经营等问题,导致整体生态环境长期超载、生态功能下降。
如今钱塘江呈现的环境问题,可视为该流域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集中表现。而综合各地意见来看,钱塘江上下游的利益关系,则是这一环境问题中的关键环节。省市众多两会代表均已提出,应建立起上下游补偿机制。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论证建立这一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浙江西部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倘若脆弱的源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整个钱塘江上中下游生态系统都将严重受损。
浙西同时也是浙江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有着急于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的切实理想,但当这些理想付诸于行动,往往又不能避免对脆弱生态的影响。
在现行机制下,要求他们接受诸多限制,抑制浙西思富求变的愿望,不但难言公平,更不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为何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成为众口一词?因为我们相信,补偿是社会矛盾、利益差别、认识分歧的整合器。通过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可以对社会公平有一个合理的统筹与分配。
乍看之下,为上游的补偿,需要中下游地区承担一笔不菲的费用,但从长远来看,一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钱塘江,显然能为各地创造出数以倍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论如何,钱塘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全流域地区合作起来方能破题,已是无庸置疑的了。
由上,我们渴望见证钱塘江流域污染问题步入实质化的、切中要害的解决之道。这同时也是本报这组报道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