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钱塘人物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他提升了温州人精神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李学生告诉温州

  他是新温州人的典型代表

  温州市民余得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以前对农民工有偏见,认为民工就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他们身上有诸多陋习,但李学生让他的看法改变了。“其实就是一个挺身而出的举动,这个简单的举动包含了高尚的人格。”余得水说,李学生是众多在温民工的典型代表,是新温州人的一个缩影,他的做法让人敬佩,也让自己愧疚。

  在温州BBS上,记者看到了一篇署名“我是海”的帖子。文章说,李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人格和品行的高低并不以阶层来区分,也并不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这就是和谐社会的集中代表,我们应该仰视李英雄的高尚和无私,我们更应该用和谐的目光注视并关怀每一个在温民工。”

  3月9日,温州市委副书记包哲东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的采访。包哲东说,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吸引了200多万外来人员来此创业生活,他们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是温州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新的温州人,李学生的精神提升了温州人的精神。所以,李学生的壮举不仅是外来民工的楷模,也是温州人民的楷模。温州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一个崇尚正义、崇尚英雄的地方,全温州人民都十分敬仰李学生舍己救人的精神。

  在李学生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不相识的人前来为他“送行”;事迹流传后,很多群众去看望他的父亲和女儿;倡议募捐后,众多温州人慷慨解囊,已自发捐款24万多元。包哲东表示,今后,温州一定会照顾好李学生的亲人,保障他的家人生活无忧,培育他的女儿茁壮成长。

  李学生告诉浙江

  人间真情构建和谐社会

  昨天上午,团省委副书记陈浩来到温州,他代表团省委追授李学生“浙江青年五四奖章”。陈浩说,李学生临危不惧的背影感动了整个浙江,也正是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真情构建了今天的和谐社会。他认为李学生的事迹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李学生是浙江1200万打工者的缩影,他以一个普通打工者的身躯,扛起了青年人的一座丰碑。

  自2月20日至今,记者曾3次到过金温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也采访约见了多名见证人。站在李学生牺牲的地方,无论是记者还是当地村民都感慨万千。

  “是的,我就站在这里,但我并没有勇气冲上去。”目击者王文平当时只想大声叫喊,他希望两个孩子能听到他的呼叫并及时离开。“我脸都涨红了,但发不出任何声音。”

  呼啸而来的火车还远在几十米开外就会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压迫感,人的本能都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避让。记者在道口曾多次尝试短距离地靠近飞驰的列车,而每次都会在火车到达前10几秒逃离,我甚至害怕正眼面对火车灯的强光。——李学生能够去救这两个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王怀让说,李学生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一种占领和占有,是一种精神上的丰富和丰满。“这样的行为能在瞬间驱赶我们自己琐屑的念头,能涤荡我们的灵魂。”王怀让说,正是李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丰富、丰满地诠释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告诉李学生

  是您让中国感动

  李学生是一位8岁孩子的父亲,尽管家住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的偏僻农村,但他懂得孩子需要爱,需要更长人生的爱,所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

  是大爱,让李学生挺身而出。

  据初步统计,事件发生后,精于逐利的温州人,短短六七天时间,就为李学生的家属募集了超过18万元的善款。金钱不能说明一切,但这至少说明,温州人也一样明于大义。正是李学生的崇高灵魂和温州人的明于大义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氛围。把这个氛围放大到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和谐社会。

  李学生一把推开孩子的瞬间,他将一位外来务工者的爱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义无返顾地前冲所表现的是一种真正的崇高,一种人性美在其身上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辉。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定格成一种永恒的美丽。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李学生就是爱之大神。李学生走了,但他永远活着。这就是我们解读李学生壮举对爱的注解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驻温州记者 鲍亚飞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