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还有85天!昨天凌晨不到6点,奉化斗门村,高中生胡颖(化名)的妈妈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大雪,将小屋里那块黑板上的“86”改了改。她犹豫了一下,将女儿从床上叫了起来。没几分钟,小屋里传出女儿的读书声。
两年前,胡阿姨辞去了莼湖镇上的工作,在离奉化中学不到100米处的斗门村,租了这间15平方米的小屋,成了名副其实的“陪读妈妈”。
陪读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投入学习,帮助孩子适应陌生环境,像胡阿姨一样抱着这种观点的陪读家庭,在斗门村已经有上百户了。
4年前开始形成“陪读村”
当地人说,进了奉化中学相当于握有了一张大学通知书。作为当地惟一的省一级重点中学,该校的高考升学率达98%。尽管每年学校要招新生600名左右,但是奉化各个乡镇的学生家长还是“拼着命”要孩子来这读书。
不仅如此,许多家长纷纷来到奉化中学附近租住,亲自料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可热乎了一路之隔的斗门村,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陪读村”。
李伯是胡阿姨的房东,在他家里,还住着其他两户“陪读家庭”。他介绍说,自2001年奉化中学搬迁到这边,他的出租房屋开始变得抢手了。
因为“陪读大军”的到来,村里一条不过几十米长的小道上,光小卖部就开了五六家,几乎是隔几米就是一家。每天早上和傍晚,村子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读书郎进进出出,这也使村子多了不少“书生气”。
成绩下滑急坏家长
在斗门村,随便走进一个出租的院落,就能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陈家搬到这里不过半年时间,可为孩子的操心却没有停过。儿子小强(化名)当年以高分考上了奉化中学,这成为老陈的骄傲。老陈家并不宽裕,可每个月寄给儿子的200块钱是雷打不动的。但是儿子却似乎并没有爸爸想像中的那么“争气”,高中第一个学年下来,儿子在班上的排名直跌了十几位。这可急坏了老陈,左想来右想去,还是决定搬过来,和孩子一起住在学校附近。
现在老陈几乎每天围着孩子在转,一个月才回一趟家,而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就都交给老婆和亲戚打理。“孩子还是要管啊,我搬过来之后他就冲进了前十名,现在我估计考个大学应该没问题,不过我想让他上清华。”现在,老陈越发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百万富翁甘为儿子做陪读
奉化市有不少经济名镇,也不乏有许多身家百万、千万的小企业主。可是为了孩子,许多百万富翁宁可放弃事业也要陪在孩子身边。
张先生经营着一家小有规模的电器厂,生意一直不错。可自从儿子考上奉化中学高中班,他就把厂里的日常事务交给了兄弟,一家人都搬了过来,留着几百平方米的别墅空荡荡的。看过学校附近的环境后,张先生没有选择斗门村,而是住在了对面的小区里。张先生认为这里环境要更好些,对孩子学习也有利。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可是如果孩子不成器,再多的家产也是零。他以后可是我事业的接班人,把他培养好了才是我们家的第一大事。”尽管这里的条件和家里的根本没法子比,可张先生却执着地坚持着。
学校:从不鼓励家长来当陪读
漫步奉化中学,这是个美丽的校园,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高三的学生宿舍里甚至全部安装了空调,还有独立的卫生设备。面对家长纷纷来“陪读”的现象,奉化中学的周校长有些无可奈何。“按规定,晚上9点半宿舍要熄灯,有些高三家长因为担心看书时间不够,就把孩子带走了。”
周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不鼓励孩子搬出去住,有时候父母的过分关心,反而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他们学校,学生搬出去住后,学习成绩反而下降的情况也不少,而且许多孩子住在校外,在管理上也是个盲点。
专家:陪读是传统教育观念作祟
宁波大学教育专家陶博士称,很多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而现在的中年一代,大都因时代原因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随着一些大中城市对高学历的普遍追求,使家长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上“从众”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而自己又希望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积极的一面,陪读对15岁以下的孩子有阶段性的好处,而高中生、大学生家长陪读现象是不应该的。”同时,陶博士指出,很多家长对孩子总是不信任,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甚至事事包办。父母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几乎没有半点好处,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行为,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