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媒体聚焦 正文
   

家庭礼仪不该成为老古董 让家里响起温暖的声音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早上起晚了,一头冲出门去,飞奔向单位;晚上回家累得筋疲力尽,只想把自己放在床上摆平,再也不像上学时礼貌规矩地对父母说:“爸、妈,我走了”、“爸、妈,我回来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忽略,省掉的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将那份浓浓的亲情也抛掉了。

  讲礼仪,更应该在家里

  笔者在某大学的校园里随机采访了20个学生,他们中的12人(随机比率60%)表示在家会向父母打招呼。随后笔者在中关村随机采访了20人,其中只有8人(随机比率40%)表示工作后回家仍会向父母打招呼,其他人的理由无一例外是“太忙,忘记了”。

  讲礼仪不仅仅是做给外面人看的,这是一种对自身修养的培育过程,对待自己的家人更应该如此。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自己似乎总有一种“自家人何必多礼”的想法,“家庭礼仪”、“家庭问候”被很多年轻人视为老古董、穷讲究。既然对外人需客气多礼,难道自己的家人还不如那些外人吗?

  最温暖,亲人的问候

  据调查,北京、南京等地的传统几代同堂的家庭比例要高于其他地区。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体现得更为明显。老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出门、回家的那一句简单的话语,除了对长辈、家人表示尊重外,更是一种对家的依恋和期许。而家人的每句应答,更是让家的温暖和体贴显露无遗。每天在家人的笑脸中开始一天的新工作。回来时,有家里暖暖的灯光和家人的惦念在一起守候。那一句“我走了”,“我回来了”,无疑是家里最温暖的话语。

  目前很多家庭本身已不再对子女有这样的要求。做父母的似乎已不习惯子女对自己的多礼。对家庭礼仪的淡漠从父母这里就已开始了。曾有位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对父母道辛苦,为父母倒一杯水。得到的反馈却让人颇为尴尬。一位母亲在儿子对她说“妈,您辛苦了,您喝杯水”时愣了一下,然后说:“别总做这些没用的,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不理解、不接纳,让孩子感到非常委屈。

  今日始,关怀别淡化

  “我走了”、“我回来了”这几句短短的问候无论在哪里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礼仪。家,是一个最宽容温暖的休憩港湾,家人则是最执着无求的守护者。我们能给他们的无非就是这样一句短短的问候,而他们则给予我们最不遗余力的关怀。我们能做的是尽快避免家庭礼仪的淡化,以免让我们的家庭环境“沙漠化”。

  今天回家别忘了说一声:“爸、妈,我回来了。”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通讯员 陈新民 乐信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