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听
欢迎和各位我们一起畅游中国。我是云崖。
我是龚铭。
上期节目里我们游览了咸亨酒店和沈园,你发现没有,绍兴的许多景点都是先有文后有景的,不管是文章也好,诗词也好,大家总是先在文字里知道这样一个地方,才会慕名而去,这个地方也才成为一个游人想要游览的景点,咸亨酒店是因为鲁迅的文字,而沈园则是因为陆游和唐婉的词作。
所以在绍兴旅游的特点,就更偏重于人文色彩。你需要对这些绍兴的名人,以及有关的文字有足够的兴趣,才会觉得绍兴旅游有它独特的光彩。
对啊,所以其实在绍兴旅游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地体会到绍兴人的性格。有人说绍兴人的性格比较的内敛、平和,说话不急不缓,处事谨严仔细。在封建社会,绍兴人以读书应试取仕为道。如家道中落无力继续就学,或应试不第者,通常退而学幕,这也不失为绍兴人通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条出路和门道。
兰亭
最能代表这个城市性格的是绍兴师爷。绍兴师爷素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得幕主的赏识。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军时出师不利,在一篇奏折中写到“屡战屡败”,他的一个绍兴师爷将其改为“屡败屡战”,调换个位置,意义便迥然不同,一种坚忍不拔的韧劲跃然纸上,曾国藩随将这位绍兴师爷奉为“一字之师”。
当然,我们在前面的节目中也说过,虽然绍兴人秉承了吴越文化的温婉灵秀和温柔细腻,但同时也更多地保留了越文化显刚直勇武的特点,比如说秋瑾,比如说鲁迅,他们尖锐、直率的性格代表了绍兴人性格中的另一面。
绍兴历代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远者如勾践、王充、王羲之、陆游、徐渭等,近者如秋瑾、蔡元培、鲁迅、马寅初、周恩来等,人才之洋洋大观,为世所罕见,毛泽东就曾留下“鉴湖越台名士乡”的赞语。
那么今天我们要去的两个景点,依然是因人而名的地方,一个是以王羲之而闻名的兰亭,一个是因大禹而闻名的大禹陵。
兰亭位于绍兴市区西南郊区,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来。进入兰亭,之见竹径幽幽,草木森森,穿过竹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潭碧水,几只可爱的大白鹅正在悠然戏水。
“这里是我们兰亭八景的第一景叫鹅池,相传我们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生中有三大爱好,刚才我们走进来的时候看到两边都是竹子,第一大爱好就是种竹子;第二个和第三个爱好源自于书法,他认为一个人在写毛笔字的时候就得象鹅一样,食指要象鹅头一样昂扬微曲,运笔的时候就要象鹅掌拨水一样流利,所以他特别喜欢养鹅;认为养鹅对他的起笔运笔特别有启发。”
王羲之爱鹅、养鹅、写鹅人所共知,还有曾经用书法换白鹅的传说。在鹅池的旁边就是一块刻着“鹅池”两字的石碑。导游小兰将这块碑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块碑叫‘鹅池'碑,据说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天正在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正要写'池'字时,刚好皇帝的圣旨到了,他不得不搁笔接旨。这时候他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看到,就提笔续上一个'池'字,所以这两个字是父亲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合璧而成,所以又有一个别名叫'父子碑'。如果看仔细一点可以发现这两个字,‘鹅’瘦‘池'肥,’鹅‘字瘦一点,’池'字肥一点,风格微微有点不同。”
在兰亭,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曲水流觞”了,坐在小河流水的树荫下,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古人饮酒赋诗的风雅和乐趣。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可以看到有潺潺的流水声,这就是我们兰亭的经典之处——‘曲水流觞'处。在公元353年,王羲之他们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你可以看一下,整个流水就象王羲之的’之‘字,弯弯曲曲一共31米长,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很多文人雅士孙绰、谢安等雅集兰亭,在这里举行'曲水流觞'活动,’曲水',就是弯弯曲曲的这条小河,‘流觞',指的是装有酒的杯子,古代把酒杯叫'觞',因为这水是流动的,如果这个'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活动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大家就公推王羲之写一篇序来纪念这次'曲水流觞'活动,当时王羲之应该说是酒意正浓,所以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一篇《兰亭集序》。这篇《兰亭集序》不但文章旷达,而且字也写得飘若惊鸿,矫若游龙,所以后人就把王羲之的这篇《兰亭集序》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把王羲之本人称为‘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