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网谈·时评 正文
   

和谐,目光不能光盯着GDP——本报记者对话南京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如
www.zjol.com.cn  2005年03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作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如最新研究的一个课题是“和谐南京”,这是一个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理想落实到具体区域的研究成果。在这之前,他的几个研究课题,比如: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的阶层分析等等,都成为南京市政府决策时的参考资料。同样是文化古城、同样是省会城市,同样处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域,南京和杭州的地域文化精神,或许颇有可比性。日前,学者陈如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现在要提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不是现在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陈如:是的,就说几个最简单的城市现象:人口在城市中心区过于集中,使城区居住压力一直无法得到根本缓解,城区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这加大了商务成本和居住成本,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城区人口过密还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使城市运行效率下降。而郊区由于人口密度低,难以形成产业的聚集,使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加大,城乡发展差异过分悬殊,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记者:那么产生这种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如:以前我们过度关注GDP的发展,所有的兴奋点都在这个上边,这种过度关注的后果就是社会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都出了问题。前一段时间的限电说到底就是能源不足,因为煤炭等矿产的开采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少工厂、企业只好减产乃至停产。如果工厂、企业单位能耗少,环保工作跟得上,那么能源矛盾不会这么突出,对GDP增长的影响也会比现在要小。

  记者:为什么我们的GDP增长总要以破坏资源,尖锐社会矛盾为代价的呢?

  陈如:惟GDP导致现在很多社会矛盾变得尖锐,比如矿难事件的产生,就是因为那背后有巨大的,不和谐的经济利益原因。这是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追求还是一种粗放型GDP,是以破坏生态链条作代价的,这是因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太合理,就南京来讲,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以近两年南京多发的空气恶臭为例,其污染源是城北的几家化工企业,有的企业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上看,为南京的GDP、对政府收入作出了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又给广大南京市民造成了很大危害。而要想彻底治理这种污染,南京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企业产生的效益。综合算下来,如果治理污染投入太大,还不如停产。

  记者:我们提倡和谐社会,有哪些是从这个社会的主体,即“人”的方面加以考虑的?

  陈如:人要融入社会,需要一种文化,精神的氛围,要有人际关系,这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人要在这个环境里生活,首先,他必须要有安全感:即是说他有一个家庭或某种出而复归的场所;二是,他必须要有新的经历,新的娱乐,新的拓展,新的感受;三是,他必须要得到承认,他必须要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中占有他的地位,必须在他所属的那个组织中是个成员;四是,他不能缺少爱,不能缺少与某人的亲密关系。而这些仅仅是我们在创建和谐社会中,“人区和谐”的具体解释。

  从理论上说,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还要包括:区际和谐、区内和谐、人际和谐、人群和谐等关系的和谐。

  记者:在研究和谐南京这个课题中,你认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要达到哪些标准?

  陈如:根据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我们把“和谐南京”的城市发展定位为:法治诚信城市、安全生态城市、活力创新城市、博爱文明城市。这可以说是南京这座城市的社会理想。

  记者:您对浙江在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哪些建议?南京对浙江人的印象怎样?

  陈如:浙江在许多方面都走到了南京的前面,值得南京学习。浙江人对南京的文化产业有非常大的贡献,南京阳山碑材作为南京最著名的文化产业,它的建设和开发都是由浙江人完成的。在南京的外来人口中,浙江人占了一半,但主要集中在夫子庙一带,以做小生意为主。所以,我们希望更多地和浙江建立联系,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宋宾娜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