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寻找浇灌“幽兰”的甘露 艺术家为昆剧发展献计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因“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而享誉全国的昆剧《十五贯》,4月8日再现舞台让昆曲迷兴奋不已,在今天落幕的“全国昆剧名丑名剧展演活动”上,从全国各地汇聚杭州的昆剧艺术家重温《十五贯》后提出了这样的思索——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晋京献演的《十五贯》标志着“昆剧的新生”,50年过去了,当年被“救活”的昆剧并没有“康复”出长久辉煌,为什么这朵艺苑“幽兰”在新生后没能茁壮地成长起来?如何让这项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走出寂寞?

  “昆曲的美是一种典雅的美,要让不了解昆曲的人走近这门艺术,需要传播普及昆曲知识!”香港昆曲研究者古兆申教授是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人之一,他认为振兴昆曲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教育渠道培育观众,现阶段对昆剧演出谈市场还为时过早,应该首先进行校园公益演出这样的长线投资。“近年来,香港开始尝试在每次昆剧演出前邀请艺术家到校园举行讲座和示范表演,现在每场昆剧演出的上座率都能保持在九成以上,其中不少忠实观众是大学生,这就是教育的功效,”古兆申教授说,“现在香港不少大学里已有了学生自发成立的昆曲社。”

  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提出“要注重培养中青年昆剧演员”的观点,他建议要为年轻演员更多地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浙江昆剧团整理出了50多台大戏和280多出折子戏的丰厚家底,让年轻演员从中挑选想学的戏,再由老艺术家手把手地教,每个年轻演员一年至少可以学上一台大戏,”林为林说,“现在昆剧人才流失现象在浙江已大有好转,不少早些年告别昆曲的演员也都有了重回艺苑的打算。”

  昆曲在江、浙、沪一带有着深厚的土壤根基,长三角合力振兴昆剧的设想在艺术家的言谈中应运而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说:“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全国的昆曲保护可以长三角为主体,北京和香港作为两翼。2005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每年将投入1000万元抢救昆曲,其中打算以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为‘龙头’建立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我省著名剧作家沈祖安也认为,可将繁荣昆剧的重任置放于长三角的文化接轨之中。

  在《十五贯》上半场饰演“娄阿鼠”的上海昆剧团名丑刘异龙是王传淞的亲传弟子,他说:“长三角合力振兴昆曲事业,作为昆曲艺人责无旁贷。只要是浙江的学生想学我的戏,我一定倾心相授,以报师恩。”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镖等昆剧艺术家们还分别对江、浙、沪三地的昆曲保护提出了建议:上海正在尝试的昆剧剧目创新,一定要回归昆曲传统艺术的本体,话剧、音乐剧、歌剧、电影、爵士乐等借鉴手段不能影响昆曲的原汁原味;浙江作为当代昆剧艺术代表作《十五贯》的发源地,可以把昆剧里的“丑角戏”整理出来,“丑角戏”丑中有美,常会令人捧腹,寓教于乐,可以作为浙江昆曲的品牌来着力培育。(杭州4月10日讯)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王婷 潘伟民  编辑: 欧阳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