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地鸟外来鸟比翼齐飞—访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走在前列 干在实处 科学发展观在浙江 我说“腾笼换鸟”
外人看来,温州最近两个动作有些“反常”:温州是民营资本输出地、“走出去”的先行者,市里却启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温州制造”靠的是中小企业群体出征、主打传统轻工,市里却启动工业发展“12345”工程(见本报4月9日第一版),亮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年目标,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做强做大。这是为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
问:温州这两个“反常”动作,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温州“腾笼换鸟”比其他城市更迫切,既是温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更是广大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温州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依靠体制先发赢得市场先机,创造了财富。而今,面临新一轮竞争,产业“低小散”是必须破解的第一难题。所以,必须尽快腾出新空间,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积极外引动力,激发内生机制,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经济格局。
问:“温州制造”与“温州资本”已在外部东突西进,本地“笼子”还有腾出来的必要与可能吗?
答:“温州制造”靠什么打天下?过去,靠的是“以小取胜、以价取胜、以量取胜”,这是成功经验。但最近几年,温州产品不断遭遇国际贸易壁垒,这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低小散”格局注定靠拼资源、拼成本,“温州制造”必须加快转向“以质取胜、以高取胜、以强取胜、以大取胜”。既要发挥“铺天盖地”的小企业优势,又要依托“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强势;既要张扬传统产品特色,又要放大科技功能;既要降低生产成本,又要注重品牌价值。
温州经济之所以“走出去”,最初就是因为本地“笼子”太小。但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空间。比如,缺地是个难解之题,又是个必解之题。怎么办?可以提高厂房容积率向天空要地,提高用地“亩产”门槛向效益要地,发展高新产业向科技要地。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笼子”腾得好,就会出现内外要素资源双向的互动格局。外来好“鸟”飞进来,本地“鸟”就会被激活,学到更多的本领。所以不缺资本的温州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引资不是唯一目的,关键是要引入高新项目、科学管理、高智力人才、国际市场等资源。
问:温州如何让本地“鸟”涅槃、外来“鸟”落户?
答: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艰巨而迫切。温州市委、市政府把破解“低小散”放在解“三难”之首。目前的破解之法有两条:用“12345”工程这一载体调高“存量”;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注入优质“增量”。
调高存量,关键靠扶优做强。市里出台的政策含金量较高,一方面强化产业导向,不让“低小散”重复繁衍,把资源与空间腾出来;另一方面要素资源向“高、优、强、大”产业和企业倾斜。如规定对规模过小的企业不供地,而对与世界500强合资的企业则优先供地。
注入优质增量,关键靠“民外合璧”。通过招商引资,使温州经济从内源型经济向内外并举、民外合璧转变。市里出台了鼓励招商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让民企融入全球化合作与竞争。鼓励民企与跨国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技术、资本、市场、品牌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目前温州有200多个民营企业招商引资项目亮相。外来好“鸟”与温州本地“鸟”的联姻,在今后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