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省外媒体看浙江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在上海投资房产温州人自述"炒房团"收手了吗(图)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热得发烫的上海楼市,活跃着许多外地投资者的身影。

  周寅杰摄

  

楼市:赚钱才是硬道理?

  周寅杰摄

  央行及上海连续在房贷政策上出了“重拳”,人们一直关注的所谓“温州炒房团”有什么新动向?且听他们原汁原味的自述。

  他们说“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追逐利益是无可厚非的。”那么,目前,在上海炒房还有利可图吗?已购房产是否“砸”在手里了?“炒房”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们何以乐此不疲?会就此收手不干吗?

  他们的故事和想法,对决策部门和一些业内人士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先生:跟紧同事赚钱

  “在上海,投资好的房子越贵越来钱”。

  2005年春节,一次吃下上海黄金地段两套房子。如今,感觉像被扣住了经济脉门,不过还不足以致命

  年近半百的王先生看起来很严肃。在温州某县一媒体担任新闻部主任多年,他做事谨慎而周密。这种性格让他和第一波“炒房”失之交臂。

  2000年,办公室同事向他推荐杭州凤起路“凤起苑”,4900元平方米。他的第一反应是“好贵啊”,婉言谢绝。同事一下子买了两套,他替人家捏了一把汗。仅两到三个月,房子每平方米涨了近千元。“同事去年抛售一套,每平方米1.3万元,收回了两套的投资还有得赚呢!”王先生的口气几近自责,“当年的我,一是对房子还停留在住的概念;二是没有钱,月收入2000元左右,那样的价位太‘天文数字’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没有投资概念和理财经验。”王先生补充,其实同事的经济状况和王先生相仿。

  这次的“失策”,让他关注起房地产和相关金融信息。2003年,这位同事从上海一房展会上来电,想合作购买某个楼盘,王先生“几乎想都没想”就应允了。

  后来他才知道,那是位于上海普陀区长寿路的“沙田大厦”,122平方米,购入价8650元平方米,首付30%。尽管是合作购房,个人也要负担16万元的首付。

  王先生做出一个当时看来“大胆又冒险”的举动:从朋友那里借了两万元,还清自家房子余下的银行按揭。以“赎回”的房产证贷款18万元。还了朋友的钱,刚好够首付。房价一路攀升,王先生喜悦之余,还是惴惴不安。10个月后,房子终于出手,1.08万元平方米,131万元卖出,去掉费用与利息,两人共净赚20万元。

  王先生同时还有一个成功的小操作,和另一个朋友在长寿路“圣天地”买下一套35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购入价1.26万元平方米,带两年租约,回报率8%,总价可扣去6万元包租费。只有5万元首付,按揭不高,王先生觉得很划算。前段时间,房子顺利出手,初步估计两人共盈利12万元。前几天,王先生再次去中介打听,当初卖价58万元,现已达到65万元,还不过一个月功夫呢。王先生后悔地直跺脚。

  王先生对上海房市期望值很高,“上海是经济中心,民众的心理预期都能支撑起房价,只要有够大的胆子和够多的资金,还没听说在上海买房赔掉的。”当然,也不能盲目,要认准好区域、好地段,“在上海,投资越贵的房子越来钱。”

  2005年春节,王先生一下子在上海黄金地段吃下两套房子。这是他3年“热身”后的历史性举动。眼下,此举却让他觉得遭遇了“滑铁卢”。

  根据上海市房地管理局4月5日颁布的房地产交易的新政策,规定有抵押贷款的房屋要转让,卖出方应当先还清贷款,在办理房地产抵押权注销登记后,才能与买进方共同申请转移登记。王先生购进的两套房子,其中一套房子2006年底交付,且房产证需要9个月后才能办出来。

  此前的3月17日,更同时出现了两个对王先生非常不利的消息:银行贷款利率已经从5.55%调整到6.10%;上海市开始加收等于房屋交易利润5.5%的费用。

  以王先生的经济实力,长线投资显然吃不消。如今两套房子的按揭每月8000多元,一年将近10万———王先生感觉是,自己的经济脉门被扣住了。但他觉得还不足以致命:一套房子还未开盘,手里拿着的还是“白条”,客观上存在转手可能;即使难以脱手,无非借钱还贷,在温州这个人情社会,以他的社会资源,不是难题。何况,两套房子地段好,增值潜力无穷,今后还是划得来;还可以用契约形式转手给彼此信任的朋友。

  王先生也坦言,在上海继续投资房产已不合适,他会考虑杭州或其他省会城市。

  他的语气中不无惋惜和留恋。

  张女士:从经营小企业到“专业”炒房

  “只要有合适楼盘,我可以一下子组织千万资金。”

  “新政策可能带来楼市暂时走低,正是吸纳好时机”

  瑞安的张女士刚从上海回来。

  3月份,她在中远两湾城购下一套房子,这次赴沪办完了贷款合同。这是她2002年来在上海个人买过的第十套房产,并不包括她帮别人买过的房子。

  张女士经营着一家汽摩配的小型企业,年营业额几百万元。2002年开始,她与炒房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上海房产市场的研究上。

  那一次,她坐火车去上海联系业务,同一个卧铺车厢中全是同镇生意人,好几个还和她有生意来往。他们热议的话题她却很陌生:上海房市。经过一路“洗脑”,车到上海,张女士加入了他们炒房的行列。她尝试着在浦东买了两套房子,每平方价格在3000—4000元左右,2003年脱手,一个平方已达6500元,净赚50万元。相当于她厂里一个季度的纯利润。

  之后,她把企业更多地交给了丈夫,经常往返于沪温之间,并很快带动了亲戚以及同村的老板加入。瑞安在上海投资房产的人数极多,就是这样“带”起来的。当地人较富裕,闲散资金正愁找不到出口,张女士得到了身边人的信任。“只要有合适楼盘,我可以一下了组织到千万资金。”张女士不经意地说。

  最多的一次,她个人信用卡里揣了几百万的资金,手提包里有十几个身份证。由于上海“一个人最多只能买三套”的硬性规定,张女士几乎动用了所有至亲的身份证。

  2004年,上海楼盘异常紧俏。排队拿号,让张女士感到的比频繁往返两地更累。有时,她以每天200元的价格找人代排队。更直接的,就花几万元,从别人或者是房产公司工作人员手里拿号。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可以拿到好楼层以及附带的诸多优惠。

  “在上海,只要有房源,30%的按揭都可买”,这曾经被张女士奉为真理。但在新的政策下,张女士也明显力不从心了。包括3月份中远两湾城刚买下的这套房子,她手上还有3套未脱手。对于一套房子原本半年左右脱手的操作方式,现在的投资周期显然过长。“不过,今年企业效益不错,手头资金还活络。这些房子就算作固定资产吧,反正增值是肯定的事。”

  张女士仍未考虑从上海撤出。“还没有一个地方的房产比上海更有增值潜力。新政策可能带来房市的暂时走低,这反是吸纳的好时机。我觉得上海房产至少还有十年好,最终可能达到2万—3万元每平方米。”张女士笑得很有信心。

  [1]  [2]  下一页

来源: 华东新闻  作者: 吴兹益 黄敏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