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仿佛就是围绕着篮球展开的。
她已经退役了3年,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但在球队的召唤下,已经35岁的她又回到了赛场上。
她给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了非常有力的“豹尾”———在刚刚结束的十运会女篮预选赛中,她率领浙江女篮打进决赛。
她将彻底告别运动员生涯,她说这回是真的离开了。但她却不能离开篮球,在那块不大的篮球场上,她还将继续守望着……
她的收山之作——“比较满意”
王福英,这是个质朴的名字,一如她的为人。就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十运会女篮预选赛中,赛前并不被人看好的浙江女篮最终艰难地晋级决赛。在这个成绩背后,35岁的王福英和33岁的张珏功不可没,正是这两位已经拿起教鞭的浙江女篮的老大姐,毅然选择了重新复出,带领着一群小妹妹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冲进决赛”的任务。
浙江女篮在最近几届全运会预选赛中都是通过残酷的附加赛出线,这次十运会也不例外。“每届全运会都比较艰苦,都是经过附加赛上去的。附加赛对每位队员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心理上。”
全运会附加赛因其残酷而被王福英认为是她“球员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赛”,不过对于比赛的具体过程,她却避而不谈。“最主要的是我们队很团结,而且相比于其他队来说,我们的队员虽然比较年轻,但是在场上还是敢打敢拼,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王福英说。至于她自己的表现,王福英更是一笔带过:“应该说还比较满意的,但是毕竟是那么长时间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比赛了,又停了那么长时间,跟上届比起来还是稍差一点吧。”
她的篮球之路———“梦想成真”
很多运动员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而走上竞技体育之路的,但是对于王福英来说,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却是“梦想成真”。如果不是因为过人的身高,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一户普通农家的王福英的人生道路,也许跟绝大多数女孩没什么区别。
说起自己的身高时,王福英笑了:“其实我父母都不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长得这么高,好像不太符合遗传规律吧。”当王福英14岁时,她已经长到了1.86米。别人都觉得她应该当一名运动员,这个运动员的梦想也慢慢地在她心里扎下了根。“我一开始的理想就是当运动员。但是说实在的,当运动员具体要干什么也不懂,因为那时候还小嘛。到这里来之前我都没有接触过篮球,也不懂篮球。”有了梦想,接下来就等着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很快的,机会出现了。1985年,浙江女篮重新组队,到浙江省各地市选材的原浙江女篮主教练崔小郎发现了王福英,并且把她带到了杭州。
20年前的训练条件很艰苦,王福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没有篮球馆,只有网球馆里有两块场地是木地板的,但是一般成年队才能在那儿练,刚刚进入青年队的王福英每天训练的地方是室内田径场的一块土场。“那会儿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条件虽然艰苦,但在崔小郎的悉心指导下,青年队的水平提高得很快,刚刚组队才两年,就打进了全国前八名。到了1989年,浙江女篮青年队与成年队合并,王福英逐渐成为浙江女篮的当家中锋。1998年,她还入选国家队,参加了亚运会和亚锦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