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工资成本不断看涨,恐慌、焦虑波及大大小小的企业。这是温岭鞋业的现实图景。
作为当地主导产业,温岭市共有制鞋企业3863家,每年为当地贡献超百亿元的产值。十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制鞋企业都沿袭低价低档发展之道,即便是当地名列前五位的宝利特、奥利莱、浙诺尔、五洲、喜得宝等制鞋企业,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也并非以品牌制胜。
专家指出,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缺少品牌支撑,成本上升时利润即大幅缩水。因而产值可观的温岭鞋业,表面繁荣之下危机暗藏。
从内销到外销有关统计表明,早在2001年,我国皮鞋供应量就达21亿双。市场已经饱和,但是鞋企有增无减。在国内,广州、温州、晋江等传统鞋企都持续扩张;河南、河北、哈尔滨等地成为鞋业新秀,东西呼应、南北对峙的割据局面业已形成。同时,在温岭本土,近年来新增鞋企近1000家。
横峰———温岭制鞋企业主要集聚区之一,弹丸之地鞋厂挨挨挤挤,而所谓的“厂”,绝大多数就是自家的堂屋。一位鞋厂负责人称:“不敢想赚多少,现在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花销降到最低,有的赚就高兴了。”没有品牌宣传广告,惟一的“广告词”是:“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这个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却无人能制止。
国内市场遭遇困境,转战国际市场尤显迫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温岭鞋开始打进中东市场,其经营策略如出一辙:低档低价。这一经营策略正迎合并不富裕的中东消费者。温岭鞋销售量猛增。其后,台州奥利莱鞋业等4家温岭制鞋企业率先在中东迪拜设立企业驻外机构。其他鞋企纷纷仿效。至今温岭鞋业企业在迪拜设立的办事处多达60多家。
但是好景不长,大规模的跟风仿效造成严重后果:目前迪拜的库存温岭鞋已多达几千万双,一些销售价比厂家的出厂价还低,市场供需严重失调。“都不是名牌,大家的鞋都差不多,挤在一起只有一起死。”浙江喜来登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龙说。现在,在迪拜市场的温岭鞋企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能做到不亏本,更小的一部分拥有可观的利润。
迪拜市场只是一个典型。据了解,在非洲、拉美等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温岭鞋供需失调现象。不过,这并非温岭鞋外销的全部。作为市场先知先觉者的宝利特鞋业等较大企业,甚至泰江鞋业、奥宇鞋业等中小企业较早看到跟风仿效可能导致的供需失调,因而在开展外销业务时尽可能四面出击,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恶性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温岭低价鞋出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市场。
低成本已是“过去式”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鞋强企。温岭鞋业由此缺失一个重要角色:领军者几乎没有一个锐不可当的鞋业名牌。“低档、低价、低利润”之弊一直难以破解。
不仅如此,无法控制的成本上升使得低成本逐渐成为“过去式”。横峰在温岭只是一个小镇,但这个小镇的地价一直被人称作“天价”。据了解,早在几年前,横峰一些店面房地价就高达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横峰鞋料市场店面的租金也高得超乎寻常。
当地政府对于制鞋业的调控,温岭制鞋企业尤其印象深刻。有人反思认为,此前政府疏于引导和统筹规划是导致鞋业无序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被斥为“透支未来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则是其根源性因素。从2004年下半年起,原材料成本上涨、运价上升、民工工资上涨接踵而至。而持续出现的电荒、油荒则导致温岭鞋业开工不足,成本进一步上升。据了解,目前温岭鞋的生产成本已接近其他地方生产的鞋。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考验前所未有,进一步凸显了温岭鞋业发展的种种弊端,仅仅凭借灵活的机制恐怕难以过关,改变发展模式、打造品牌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