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湖滨路、六公园一带,曾紧挨着外文、三联和现代三家书店。它们彼此抱团聚在一起,成为杭州文化一景。经历10年发展,杭州现在虽然有了不少新的特色书店,但多数彼此分散,再没有形成类似的地标“书香”。以文化品位著称的旅游城市杭州,是否需要凝聚新书香呢?记者日前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
湖滨“三角书香”,曾是杭州一景
当年,外文书店卖外文版图书、三联书店卖人文学术类图书,而现代书屋则以出售多而全的音像制品闻名。这三家书店在西湖边,不仅吸引了杭州的读书人,就是慕西湖之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必定会在游湖之后逛一逛湖边这3家相隔不到50米的特色书店。10年前,这三家“西湖边上的××书店”,成了杭州的某种地理标识,也是杭城的时尚腹地———与现在新西湖天地、南山路这些时尚聚集地不同的是,当年的湖滨六公园段可谓是“湖光山色入书来”,是那些爱西湖又爱书的时尚人士逗留之地。
而如今,外文书店已在延安路上的繁华商业路段立足,三联则于六七年前迁至杭大路。而曾经以灵活的销售机制享一时之名的现代书店在1997年便已在杭州消失,听说现代书屋的老板早转行经营着一间茶坊。
昔日湖滨那令人魂牵梦绕的书香“金三角”,已成了逝去的风景。虽然近几年,杭城特色书店的队伍也在壮大,最近10年间,冒出“晓风书屋”、“枫林晚”等一干人文书店。新华书店也打造出博库书城,诞生杭城人文、音像书店的航空母舰。
但现今的书店多分散于杭城各处,只在体育场路、文二路、文三路上稍显集中。而原先那种“一下子便能逛完”的书店一条街是难觅踪迹了。
湖滨书香,带动杭州的文化格调
记者近日走访了三联和外文书店的负责人,他们回忆10年前在西湖边上共建书香的那段时光,均唏嘘不已。
外文书店门市负责人张峰说:“当时三家书店之所以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效应,一方面是因为地处西湖边,游客在逛完西湖之后总是很容易到西湖边上的几家书店走走,游客总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些比较理想的文化书籍。这部分随机的顾客是当时特别的客源,现在倒很少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顺便逛逛了。”
因为外文书店而兴起的六公园英语角也成为地标效应中的抢眼点之一。“来这里的读者,一定会把三家书店一起逛了”;也就是说三家书店实际上是互为支撑,拥有着一个消费层次相近的固定读者群,形成了一个互补的书市“金三角”。又因为毗邻西湖,成为西湖边上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很多文化人包括汪曾祺、王蒙、吴祖光等都曾经慕名而来。三联书店老板万建芳说,这个三角甚至“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文化格调”。
为什么好景不再呢?1998年底,隶属于园文局的园林设计院搬到了三联书店原来的店址上;为配合政府改造西湖周边环境的政策,外文书店则是“被迫”迁移;而现代书店则因为两家店都已迁出湖滨,老板才开始考虑改行。
目前杭城书店缺乏整合
10年后,离开了湖滨金三角支撑的书店各自经营情况如何呢?
现代书屋早不见踪迹。暂时迁至延安路凤起路岔路口的外文书店因为面积所限,不得不取消了国外音像制品的销售。虽然身处最繁华商业路段,但是以语言学习、原版小说、艺术画册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外文书店迄今无法恢复以往的“魔力”。
而三联书店虽然身处学区,经营面积也得到了扩大,但是随着游客读者群的失去,再加上与其他学术书店相比,并没有规模和内容上的明显优势,也正面临变局。
但无论是外文还是三联,目前都很难与周边的其他书店形成呼应。外文书店和庆春路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相距不远,但是后者主要经营综合类图书,读者群不尽相同。
三联书店负责人万建芳认为,位于浙大西溪校区前门的三联书店和后门附近的枫林晚学术书店、体育场路上的晓风书店倒是形成了一个新的等腰三角形。三者规模相仿;面向对象也相似,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读者,包括大学生、学者和文化人。尽管新的特色书店三角面向的消费层次相同,但因为风格和定位上太接近,地理位置又相对较远,从而无法形成“地标”效应。
杭州是否需要凝聚新“书香”
作为三联书店在杭州的唯一一家连锁店,万建芳称三联书店还将在未来几年之内扩建至最佳规模800~1000平米。
新的外文书店也正在建造中。据悉,2007年外文书店将会搬到现址旁侧的新楼,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并将恢复原有的国外音像制品这块的销售;另外,经营者还将采用开辟俱乐部、艺术沙龙的形式聚集人气。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地标”书店风景难再呢?杭州是否需要凝聚新的“书香”?“地标”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标识,更成为文化上的风向标,其一旦形成,即使不是为了应需购书,读者也愿意纷至沓来感受一下这文化的气息。
另一方面,对于业已形成的文化环境,政府在改造自然环境或作其他目的的规划用地的时候,是否也应该为它的保存留下一点空间呢?毕竟,后者的营造要远比前者更为艰难,也更为杭州这样的旅游城市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