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国人瞩目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已经进入了中太平洋地区的工作区,科考队员已经采集到了首批富钴结壳样品。13日晚,本次科考首席科学家、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用电子邮件为我们发回了最新消息。
4月2日,我国最先进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港出发,开始了我国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他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和生物基因的综合科学考察,为我国寻找新的海洋资源和调查海洋环境。
“全体科考队员身体状况良好!”在邮件中,王春生向我们介绍了最新的工作进展。经过10天的航行,“大洋一号”于11日来到了位于中太平洋附近的富钴结壳工作区。在随船医生为全体科考人员进行全面体检、确认科考队员的身体状况良好之后,科考正式进入了作业阶段。
截至当地时间13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3日凌晨6时左右),科考队员们已经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可下潜到4000米深的海底进行岩石取样的深海潜钻,采集到了首批富含钴金属的钴结壳样品,并开始对样品进行初步分析。据介绍,钴是一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金属,是我国陆地上的稀有金属。科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我国圈定一块具有优先开采权的富含钴金属的矿区提供前期的技术准备。
此外,科考队员还利用可在6000米深的海底进行连续拍照摄像的深海照相机,对工作区的海洋地质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