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余姚市文明委组织99个城区文明单位与94个文明创建村结成共建对子,开展了以“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社会治安共管、环境卫生共抓”为主要内容的城乡文明共建工程。城区文明单位先后为结对的村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了农村文化设施150余处,新建农村文化宫30个。马渚镇沿山村与市国税一分局结对开展“道德立村”活动,村里老人去世不搞封建迷信,新人结婚简办酒席。去年,村民魏忠奋承包了杭甬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由于遭受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大批植物枯死。尽管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魏忠奋主动贴钱补种。他说:“我要讲诚信,不能丢沿山村人的脸。”
泗门镇谢家路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城市的先进理念。当村里人拿着河道砌石工程的方案到共建单位水利局咨询时,专家们给他们上了一课。村里原有的方案是用石板加水泥,把河道河床砌得平平整整,不留缝隙。专家指出,这样做,隔绝了河水与泥土的联系,不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砌河道应该用乱石,留出空隙,以便让鱼类生存。村党委副书记杜海军说:“我们以为原来的方案气派,现代化程度高,却没有想过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往共建单位一跑,我们得了‘真经’。”
文明共建还使农民改变了生活方式。丈亭镇汇龙村与地税丈亭分局结对后,从整治环境入手,通过道路硬化、安装路灯、河道砌石、垃圾袋装化等四大工程,使村里路平、灯明、水清,保洁有专人巡扫,治安有专人巡逻,秩序有专人管理,传统农村正在向现代社区转变。“垃圾日产日清,家家门前干净,垃圾不乱扔,这不正是城里人的生活吗?”村党支部书记戚惠民感慨地说。
文明共建,不是城市对农村的“单向输出”,城里人也从中感受到农村优秀的传统文明。余姚市地税一分局与陆埠镇干溪村结对,经常开展互访。干溪村农民业余门球队的团队精神感染了城里人。地税一分局分别成立了男、女门球队,请农民当教练。现在,双方经常交手。该局一位姓顾的干部说:“从干溪村农民那里‘引进’门球项目并经常和他们切磋后,活跃了机关气氛,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文明共建还治了城里干部的“机关病”。余姚国税一分局局长诸冬敏说,直接从学校到机关的干部容易患上“机关病”:对群众态度冷淡,干工作挑肥拣瘦,比待遇怨天尤人。该局把共建的沿山村作为干部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干部到村里与农民一起劳动、共同生活。机关干部心气顺了,工作态度端正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明共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城乡文明互动共进。市委宣传部长、市文明委副主任金黎萍说:“城市和农村在文明建设方面各有优势,通过共建,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加快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