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农技合"胃口" 兰溪"农民之家"农技推广改革见闻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优势聚“一家”农技合“胃口”

  ——兰溪“农民之家”农技推广改革见闻

  编者按:兰溪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过去“一个乡镇一个站,一种技术一个人,一套资料用一年”的农技推广模式下,由于力量分散,农民的许多农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现在,通过“农民之家”这种形式,把全市的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在一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一环。希望各地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和“少养人、买服务”的思路,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

  这几天,“谷子怎样浸泡消毒?低温烂秧如何防治?”等咨询电话,不断打进兰溪“农民之家”。坐堂专家忙着解疑释惑;“农民之家”发出的流动车则在全市农村穿梭,哪里有疑难,就开到哪里。这是兰溪市改革农技推广模式带来的新景象。

  专家集中办法多

  过去“一个乡镇一个站,一种技术一个人,一套资料用一年”的农技推广模式,已不合现在农民的“胃口”。为此,兰溪市将农技推广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服务模式上。2000年,兰溪市集中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的专家,创办了为农服务的新机构“农民之家”,设立了种子、土肥、植保、水产等专柜开展为农服务。

  成龙配套的农技服务,实实在在。“农民之家”管委会主任方守地介绍:“专家轮流坐堂与开通热线相配套;实物、标本、试验示范、现场展示一条龙;录像播放、专家讲座双管齐下培训农民;现场诊断、开方配药方便农民。”

  “一站式”农技服务的新模式,合了农民的“胃口”。

  兰溪不少地方的农民有种萝卜的传统,但他们过去种的萝卜,个头虽大,效益却低。如何让萝卜增效,农民急,政府也急。但靠“一乡一站”的农技推广模式,农技人员力量分散,无法为农民解忧。

  有了“农民之家”,种子、栽培、土肥、营销等农技专家集中在一起,力量大了,办法也多了。种子专家培育了新品种,让大萝卜变成了小萝卜;栽培专家下田头观察,将传统的点播改成了散播;营销专家为农民寻找市场契机,建议将萝卜腌制后出售。专家集中办法多,兰溪小萝卜经过腌制加工打进了上海、杭州等地的超市,亩均增收超千元,3万多亩小萝卜每年可为兰溪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从口授到田头“对号”

  让新农技与千家万户“对上号”,仅靠口头传授效果不大。兰溪“农民之家”专门建立了300亩试验示范基地,由专家在试验中摸索规律,提高良种良法的适应性,从而取得了超级杂交稻栽培新技术、沼气浸泡稻种新方法、“中棉所29号”播种技巧等成功经验,使农技推广从口头延伸到了田头。

  去年,女埠街道泽基村引种了“中棉所29号”新品种,花期恰逢半个月的高温,棉花只开花不结桃,棉农急得要拔掉改种。如果这样,损失将超过30万元。来到田头的专家,拿着示范基地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是气温偏高引起的。”过了两天,一场大雨后,果然个个花蕾都结出了桃,不仅让棉农免除了重大损失,更使棉农懂得了科学种田的道理。

  没有在示范基地内的试验,给棉花不结桃下个科学结论,就得从种子、土肥、气候等多个环节入手探究,没有一年时间破解不了。而300亩规模的示范基地,在过去“一个乡镇一个站”的农技推广模式下,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之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次得到体现。

  “一肩挑”变为“两条线”

  农技推广在“一乡一站”的分散模式中,常把经营性与公益性服务合为一体,由农技人员“一肩挑”,致使公益性服务到不了位,经营活动又缺乏竞争力,两头落空。兰溪“农民之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在统一管理下的分线、分家,让农技专家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放活经营,吸纳种子、农资等经销大户进“农民之家”经营。

  公益性与经营性“一肩挑”的做法,曾让农艺师章恒秋吃尽苦头。他在路口乡农技站工作时,一边从事公益性农技服务,一边搞经营。有一次,他外出进货,所辖范围水稻田里暴发二化螟。回来后他就急着跑到田头诊断、开方。因水稻上的二化螟超过了虫龄,喷洒了3次农药才杀死。滞后的防治不但费工费钱,还造成水稻减产,农民对他有意见。出差辛辛苦苦,老婆还责怪他天天在外,差点闹离婚。自从进了“农民之家”,工资奖金由财政负担,经营担子解除了,他一心扑在农技推广上,被评为市级“科技推广之星”。

  “农民之家”的专家为农服务这根弦个个都绷得很紧,除了春节7天休息,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午间都上班,毫无怨言。

  兰溪“农民之家”不但被农业部选为农业系统行风建设6个先进典型之一,还被评为金华市劳动模范集体。前来兰溪“农民之家”考察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米歇尔先生称赞说:“这里的‘农民之家’为其他国家农技推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徐宪忠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