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两年前专门成立的“延伸服务中心”,让住院或出院的病人免去很多麻烦。只要一个电话,由医院近百名党员医护人员组成的延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门对病人进行“延伸服务”。从一个病区几个人延伸到全院十多个病区上百位,从一个病人延伸到上千位病人,从一次服务延伸到一年365天无数次服务……市三医院延伸服务中心的党员医护人员已经与全市6000多名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两部投诉电话越来越冷清
市三医院共有近百名党员,开始时只是由党员医护人员倡议自发组织起为病人提供上门服务,慢慢的服务对象也逐渐由院内病人转至社区内其他有需要的病人。两年前,在患者的要求下,医院专门成立了延伸医疗服务中心,免费帮助出院后还需要护理的病人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帮助的病人。
延伸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每天要跑5到8户人家,远的要到南都花苑、翠苑三区、大关西七苑、梅家坞等地方,惟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已经用了两年多的电动车。由于来回跑的路程比较多,很多人的小“电驴”差不多每天都得充两次电才够用。两年来,杭州市三医院的近百名党员志愿者已经对病人家访多达6000多次,这还不包括电访、信访的数量。
“延伸服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记者从市三医院办公室获悉,两年来,医院的两部投诉电话已越来越“冷清”。
洗脸、擦身毛巾她分得很清楚
近日,记者特意跟随延伸服务中心主任胡莲娣来看望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老人叫付阿二,家住建南小区。胡莲娣熟门熟路地上前敲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位刚好来看望付奶奶的慈祥大伯。走进老人休息的房间,胡莲娣打了一盆热水,然后从毛巾架拉下中间的一条花毛巾,像往常一样准备先给老人洗个脸。“这条是老人洗脸用的,左边那条是擦身子的。”记者不由得佩服胡莲娣的细心。
89岁高龄的付奶奶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半眯着眼想打个招呼,却力不从心。看到胡主任端着脸盆过来,老人露出了笑容。绞好毛巾,胡莲娣微笑着贴近老人,从脸颊到耳朵、从眼睛到嘴巴,包括脖子,仔仔细细地擦洗了一遍。洗好脸,胡莲娣拿出血压计,给老人量血压,检查身体,边量边跟她聊天。
来看望付奶奶的周大伯告诉记者,付奶奶的老伴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儿子退休后居住在上海。去年11月份,老人突患脑梗塞瘫痪在床上,身上带着导尿管,市三医院医护人员知道后经常来照顾她,和老人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大妈头脑清醒的时候,经常要惦记她们的”。
他们与百名空巢老人结成对
走出付奶奶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回来的路上,胡莲娣告诉记者,延伸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跑5到8户人家,为那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病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去年、今年连续两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医院护理部特意组织党员护士利用休息时间,专门对附近的金钱巷社区和长明寺巷社区空巢老人进行上门服务。经过调查,她们发现这些子女不在身边、比一般人更需要帮助的老人为数不少,两个社区加起来有180来个。为他们做了健康体检后,医院党组织与其中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老人结了对子,其中包括4位孤寡老人。党员志愿者经常上门去看望他们,为他们送医送药,还送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真情服务也换来了病人的不尽感激。医院经常收到病人写来的感谢信和锦旗,成为广大党员进步的动力。
40℃高温医护人员争出门
去年7月的杭州骄阳似火,最热的时候气温到了38甚至40℃,这天是家住梅家坞的痴呆老人贵金根换导尿管的日子,但“延伸中心”的工作人员却争着出门。
市三医院的内科护士长汤依玉最后“拼”过其他人骑着电动车来到了梅家坞。来到老人家后,敲了半天门却始终不见有人来开门。良久,终于有位邻居出来告诉汤护士长,他们家其他人都外出吃饭了。此时汤护士长心里异常焦急,倒不是自己顶着酷暑走了冤枉路,而是担心导尿管留置时间太长引起感染。
近20分钟后终于有人来开门,原来老人听到声响就慢慢地挪到门边将门打开,护士花了十分钟时间就帮老人换好了导尿管,路上来回却花了近两个小时。
“大肚子”护士雨天看病人
去年一个下雨的冬天,一个胆囊刚开过刀的病人来电表示自己切口有点痛,想让医生过去看一下。病人姓王,已经70多岁,一个人住在采荷新村,出院才两天。怀孕7个多月的汤菊萍护士是王大伯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接到电话后她马上决定当天晚上去看王大伯。
每天下班后都来接妻子的汤菊萍丈夫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将她送到王大伯家。由于当时雨有点大,自行车又不好带人,汤护士就只好坐一段自行车又走一段路,7点左右才来到王大伯家。给王大伯做了详细检查后,汤护士发现,其实老人的疼痛反应是正常的,只不过他一个人住在那里非常孤单,最需要的还是心理安慰。汤护士晚饭也没吃,就在那里陪老人拉了近一个小时的家常才出来。临走时,老人拉着汤菊萍的手不肯放,坚持要将她送到社区门口,但因刚开过刀,汤菊萍坚持不让,后来允许老人将自己送到楼梯口。
4天后,汤菊萍又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老人开心地说,自己的身体康复得很快,现在已经能下楼散步,切口也不痛了。
好病房“招待”百名失明老人
去年,杭州市三医院共为100多位患白内障的老人进行了复明手术,医院特意腾出环境、设施都比较优越的病房,尽力为这批特殊的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
在老人们住院期间,12位来自各肛肠科、外科等各科室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要求承担老人们在手术期间的生活和健康护理,为她们提供生活便利,如端倒洗脸水、喂三餐饭等,并进行24小时轮流值班。首批患者出院两天后,眼科杨主任携带眼科检查专用工具专程前往萧山患者家中,为白内障术后患者一一做检查,深受老人们好评。
自制吐痰袋免费发放
一口小小的痰液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可不能小看,而城市中乱吐痰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就在刚刚过去的护士节,市三医院30多名党团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特意来到城站火车站,为市民们免费发放一次性“文明袋”吐痰袋,由此将对病人的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对全体市民的健康服务。
这些文明袋都是市三医院的护士们自己设计制作的。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张薄薄的对折纸片,但将它翻开来,就能看见,两边分别有一个插口,左边插着一个“吐痰袋”,右边则是“垃圾袋”,一次性吐痰袋是个12平方厘米见方的小纸袋,而垃圾袋是一个折叠平整的塑料袋。另外,小纸片上还写着旅客出游的健康小提示。据悉,光设计和制作这个“文明袋”,她们前后就花了近一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