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到城区,从城区到农村,20年来,蔡筱文当过任课老师、教导主任、校长,她最钟爱并坚守的就是少先队辅导员这个岗位,她的青春已经与红领巾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她除了担任杭州市萧山区瓜沥二小的校长外,还是瓜沥镇19所小学两万余名少先队员的总辅导员,让少先队员健康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
昨天,蔡筱文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殊荣,在第五次全国少代会上受到表彰。
德育需从生活中来
蔡筱文常说:“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要让我的孩子们也学会生活。”
在江寺小学当辅导员时,蔡筱文注意到,当时的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像《说茶》、《燕子》等,讲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一般老师上课都是课堂上说教一番就完事。细心的蔡筱文动开了脑筋:为何不让学生们边实践边学习?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对课本的内容有更多感性认识,又能让他们懂得课本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于是,她设计了一个师生家长游学活动:在课外,由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到杭州的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去参观学习。孩子们既高兴又好奇,拿着笔和本子到处记、到处画。活动结束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主动交了日记,家长对此也很欢迎。
“少先队员的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应有生活体验、生活实践。”为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实践生活,蔡筱文经常在课余带着学生去参观萧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农场、大型建设项目,看家乡建设。有一次在钱江三桥建设工地上参观,当时一个学生说的话让蔡筱文至今印象深刻:“现在钱塘江上有一桥、二桥、三桥,以后还会有四桥、五桥、六桥。”话语虽带着孩子气,却道出了他们对家乡变化的感受。
蔡筱文还与各个学校所在的社区联合成立了教育基地。三年级学生品德课的第一节是“话说社区”,蔡筱文就组织学生到社区里去,让他们观察社区里发生的事、采访社区工作人员。孩子们还对社区建设提出了不少“金点子”:阅览室里的书太少了,大家可以把家里的书捐出来,让更多的人有书看;社区的卫生要大家一起干,要做家门口的卫生包干员……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只要你给他们更多的生活体验,他们就能从生活中生发出无限创意。”蔡筱文说。
化解成长中的烦恼
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一直是蔡筱文最大的心愿。“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多,想法也多,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我们时刻去关注、去引导。”
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蔡筱文让学生们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都写下来,她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采取小课题的形式,一个星期一个,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做调查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不少学生嘲笑、不理睬插班生的现象,蔡筱文从方言的差异入手,让学生们去搜集各地有趣的方言,再用普通话翻译出来。在搜集翻译的过程中,一些原来嘲笑别人的学生渐渐明白了方言的差异并不等于身份的差异,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行为是不对的。
而对话作文则是蔡筱文加强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成功桥梁。一次,一个学生交的周记《考试以后》让蔡筱文思绪万千。原来这个学生测验考了95分,当他欢欢喜喜地回家告诉妈妈时,妈妈却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你班上最高分是多少?你怎么考不到满分?”委屈的他当时就哭了。蔡筱文看后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但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何加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她设计了对话作文的形式,让孩子写下自己学习中的烦恼,让家长也写下自己教育中的烦恼,然后互相看对方的作文。这么一来,不少家长在阅读孩子的作文时,开始发觉自己以前有些做法确实不对;而孩子们也开始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和不易,双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现在好多学生都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蔡筱文高兴地说,“我一直把他们当成是朋友,我喜欢和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蔡筱文说,哪怕今后退休了,不做老师了,也要继续做辅导员。“因为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