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日消息:警报!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的赤潮侵袭浙江沿海。今天下午,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对外宣布,从今年3月31日在温州南麂岛首次发现赤潮以来,全省总共监测到赤潮11次。5月30日,在长江口外花鸟山、嵊山、中街山、朱家尖、虾峙岛等海域发生了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的赤潮,目前赤潮仍在继续中。有关专家预测:因为天气、海潮等众多因素的作用,本次赤潮还将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
通过几天的监测和分析,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一种叫做“米氏凯伦”的藻类是造成大规模赤潮的“罪魁祸首”。这种藻类成为赤潮生物优势种的大面积赤潮,这在浙江还是首次。专家怀疑,米氏凯伦藻带有容血性的毒素,除了将会危机鱼类的海洋生物的生命,其毒素在贝类生物上的富集也会让人类食用时发生中毒的危险。
对此,国家海洋二所研究院专家陆斗定向大家解释说,虽然科学界怀疑米氏凯伦藻会分泌容血性毒素,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有人食用被赤潮污染的鱼类、贝类而中毒身亡的记录。“科学分析其毒性危害,我们能看到这种毒素不会影响人们食用海洋鱼类,容血性毒素是不会进入食物链传递环节的。”
浙江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向社会承诺,目前赤潮发生地尚在近海,没有波及内港。因此,目前市民食用的鱼类、贝类生物都能保证安全。在赤潮发生以后,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会同省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防范工作,严格控制纹螺和海捕河豚鱼这两种有毒水产品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