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松岭有一段50米的陡坡,每天清晨,廉晓明都要推着载有几十斤报纸的自行车上山。虽然今年已50岁,但他走得很轻松。
廉晓明是一名送报员,万松岭上200多订户的报纸由他负责分送。订户们都说,这个送报员和其他送报员有些不一样,长得文质彬彬,说话也特别有修养。问起他以前是干什么的,廉晓明笑笑,淡淡地说:“卖飞机的。”
他原是“哈飞”的高工
廉晓明有着不同一般的过去。他1983年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毕业后,又到北京航空学院进修一年商业英语,开始从事飞机制造,后来又根据工作需要,担当飞机销售兼英语翻译,曾被公司派往孟加拉和埃及当过飞机销售代表。到杭州之前,他已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廉晓明是向公司辞职的。公司领导虽极力挽留,但他去意已决,许多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
廉晓明说,人有很多活法。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在2万多人的国企里,我奋斗到高工的位置,已经实现了人生价值,但我感到自己所做的与个人的奋斗方向还是有区别的。卖出一架飞机,主要靠团队的作用,很难发挥个人的力量。当然,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父母及妻子相继病逝,对他打击很大,他想换个环境。这时,女儿又到上海读大学,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而他每个月仅有1400元的收入。左思右想,他决定到杭州。一来方便照顾女儿;二来他的妹妹家在杭州,他希望能生活在亲人身边;三来他感到充满活力的浙江经济环境是他重新创业的好舞台。
毛遂自荐当送报员
到了杭州后,廉晓明才发现,要找一份工作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首先他的年龄就是一道坎儿。他捧着一叠叠能够证明自己学识和能力的材料去应聘,可用人单位一看他的年龄就摇头。
两个多月前的一天,心灰意冷的廉晓明走在杭州江城路上,看到一家报纸发行站。他想,报纸是一种精神产品,报纸发行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接待他的人看了他的自荐材料,有些不相信地看着他:“你是高科技人才呀,送报纸是体力活儿,你真的想干吗?”廉晓明坚决地点点头,但接待人员还是有些不放心:“你回去再考虑3天,如果3天后你还愿意来,我们欢迎。”
3天后,当廉晓明再次站到这位接待人员面前时,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你来真的?”
卖飞机送报纸都是营销
他的工作每天早晨5时开始,8时之前结束。他说,从事这一份工作是一举两得,既能晨练,也赚到了钱。
廉晓明说,过去对浙江的了解,多数是停留在书本上,到了浙江,他才真正体会到浙江精神。他特别佩服温州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精神,他要把当好送报员作为学习浙江精神的实际行动。
与廉晓明聊天非常愉快,他说话时常伴有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他开玩笑说:“卖飞机与搞报纸发行,性质基本是相同的,都是搞营销,后者要求更高,是需要立竿见影的。”说完,他又是爽朗地大笑。
发展新订户自有一套
听发行站负责人说,也许是因为具有良好的潜质吧,廉晓明一上手就干得很顺手,很出色。
听了这话,廉晓明连连摆手:“主要是师傅教得好。”他说,报纸的分发、插放,看起来简单,可是里面也有学问,是一项技术活儿。刚开始,他面对一大堆报纸,笨手笨脚地分,别人都已经出发送报纸了,他还在满头大汗地分。开始几天,把报纸送完都要到上午10点多钟。后来在一些老师傅的指点下,他学会了一些分插技巧,速度大大提高了,现在,最慢他也能在早晨8时之前把报纸送完。
发行站长说,对许多发行员来说,最头疼的不是送报而是订报,在你分管送报的一片,有多少户人家没订报,不但心里要有数,而且还要把他们发展成订报户;还有那些按季或半年订的,这些人家能不能续订,要提前做工作。两个月里,廉晓明的这两项工作排名在站里都是第一,他是一名优秀发行员。
站里让廉晓明介绍经验,廉晓明说,发行工作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心通了,一通百通。他还无私透露了他的发展新订户的窍门——有新店开张,是发展新订户的好时机,但这时你不能操之过急,先送几份样报供人家免费阅读,告诉哪些版面可能有他们需要的信息,让人家感觉订一份报物有所值。用这种法子,2个月里廉晓明把中山路上新店跑了好几遍,形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