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南麂海域近日爆发大面积赤潮,造成大量鱼类死亡,并对渔民养殖造成了不利影响,直接导致经济损失1900多万元。昨天,温州媒体记者来到南麂岛,借用岛上渔民的船只沿南麂岛岸线绕了一圈后发现,周边海域赤潮已基本消退,但海面上还漂浮着赤潮消退后留下的淡黄色泡沫。
赤潮肆虐南麂海域
今年5月底,南麂附近海域发生赤潮,随后几天面积不断扩大,到6月2日赤潮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公里,呈片状分布,水体为褐色,发出刺鼻的臭味。
南麂发生赤潮的海域,网箱养殖鱼类相继死亡,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已死亡的成鱼约56万尾,鱼苗300万尾,亲鱼900万尾,鲍鱼4万只,直接经济损失1900多万元。南麂镇的养殖业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此次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了该镇全年的养殖业总产值。另外,温州市瑞安、洞头、苍南海域也相继出现赤潮和鱼类死亡现象。
养殖大户含泪倒鱼
南麂镇新码头村的吴勇士是养殖大户,他共有100多个网箱,养殖石斑鱼、黑鲷、美国红鱼等7类贵重鱼。他也是受这次赤潮之害最严重的一个。
大到近10公斤重的鲈鱼,小到鱼苗均在此次赤潮中丧生。“1000多公斤的章鱼养了3个多月了,就等这次端午节前上市图个好收成,结果全部死掉。石斑鱼有2500多公斤,市场上的批发价每公斤达260多元,光石斑鱼损失达60多万元。”吴勇士欲哭无泪。
那几天,老吴只能无奈地看着鱼儿一条条翻白,心疼得连饭都吃不下,含着泪把捞上来的死鱼一桶桶运到深海倾倒。
据了解,整个南麂岛上有个体养殖户50多户,网箱1000多只,全部采用传统的网箱养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户对赤潮的认识不足,赤潮来时,大家都拼命把鱼网往上拉,让鱼活动在水面,而水面上的鱼恰恰是受赤潮影响最重的。
海水污染是元凶
据国家海洋局南麂海洋环境监测站检测分析,引起此次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近几年,随着南麂岛上的游客不断增多,相当一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海,导致近海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南麂海域至今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赤潮,赤潮的发生次数和范围也日趋增加,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还只能以预防为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做好赤潮监测防治是当务之急。
目前,当地政府已采取控制污水入海、加强赤潮监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积极引导养殖户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方法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南麂镇一位分管渔业的副镇长介绍,南麂的鱼类主要销往苍南和福建北部一带,此次鱼类大量死亡,对市场的供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已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希望给予受灾养殖户资金补助,尽快让他们购置鱼苗,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