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纺织品成了国内经济的一个热词。在纺织品大省浙江,上至省市有关主管部门、纺织协会,下至城乡小镇的家庭作坊乃至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与纺织品有关的一举一动上。
的确,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发生在大洋彼岸各国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纺织品就是一个典型。当美国与欧盟相继举起特保大棒时,这种影响很快传导到国内每家相关生产企业身上,尤其是纺织服装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浙江纺织企业,这种震撼尤为强烈。
经过一番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一个突破口。6月11日凌晨,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谈判,中国和欧盟终于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一场迫在眉睫的贸易战终于化险为夷。
在出口欧盟告别“不确定”因素后,近段时期来一直盘旋在浙江纺织企业头顶上的中欧贸易战阴影终于散去,但是,这则对欧盟出口的前景开始明朗化的利好消息并没有带给广大纺织出口企业太多的安耽。因为在另一个出口大市场美国,纺织品特保风波袭来的烦恼还在没完没了:继5月13日决定对我国棉织裤等3类产品提前启动“特保”后,5月18日又宣布,决定对我男式梭织衬衫、化纤制裤子、化纤制针织衬衫、精梳棉纱等4种产品采取“特保”。而那头,印度贸工部反倾销局上月正式向中国绸缎发起反倾销调查,被称为中国迄今为止受到来自亚非国家最大的反倾销案件,该案初步涉及30多家企业。与此同时,经历了前期种种变故后,国家商务部采取了“主动迎战”的方法,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掌握出口的主动权。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策悲喜后,浙江纺织企业已经悟出了很多:市场过于单一,对欧美市场的过于依赖是一种致命的市场风险;简单生产、定牌加工,满足于低层次加工,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格局,在导致行业内无序竞争时,也极易招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攻击……
被动接招也好,主动迎战也罢,事实上,面对欧美特保以及种种反倾销警钟,很多纺织企业在走过发展“十字路口”的徘徊期,在一番自省后,开始酝酿突破。上周,记者特意赴纺织企业集中的绍兴、象山爵溪、萧山、桐乡、湖州等地,实地踏访纺织企业,采访发现,这些具有顽强草根精神的浙江商人,并没有因各种贸易壁垒而气馁,而是自我提升和突破,开始借机重整雄风:在“纺织之乡”绍兴,通过革新和提升完成纺织企业升级的思路正被很多企业实践着,他们的方向是从贴牌转向培养自主品牌;在湖州,广大企业在积极开拓多元市场的同时,一些大企业开始大手笔投入技术改造,把目标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在“中国针织名城”爵溪,为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很多纺织选择了大规模海外设厂、借船出海“曲线救市”,同时,为改变当前纺织企业“小草太多、大树太少”的格局,一些纺织企业已在酝酿组建纺织航母抵御风浪……
走出去,有机遇也有挑战。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拓展浙江纺织企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竞争格局;在积极融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迎接浙江纺企的有鲜花也有荆棘。这是必经的阶段,也是一种彻底的历练。我们期待,历经各种挑战的浙江纺企能化危机为契机,不断突破和自我提升;我们期望,通过各企业的努力,提高浙江纺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浙江能由“纺织大省”迈向“纺织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