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校友琴瑟和谐——记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
www.zjol.com.cn
2005年06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第63个
题记
民乐萦绕他们的人生数十载。
音乐,成为他们的人生支撑。
有音乐,人生就有希望。
音乐,亦成为他们辐射社会的温情使者;
音乐,成为人和自身精神世界、人和人、人和社会达成和谐的黏和剂。
6月19日晚,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在宁波音乐厅的演出,座无虚席。这是他们走出杭城,在外地的首次亮相。
这支乐团是由大关小学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毕业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民间艺术团体,也是杭城惟一一支由校友组成的业余民乐团。一年前,我首次接触到它的时候,还仅仅只有三四十人,但眼下已经拥有七八十人,还有100多个预备队员。据乐队的常任指挥、浙歌的演奏家颜建华介绍,它目前已是杭州声部最全的民乐队之一了。
4月5日那天,我在位于杭州三塘新村的浙江社会艺术学校的礼堂里,目睹了杭州大关小学校友知音乐团诞生1周年的纪念演出。所有的男士白衬衫、黑领结,女士红毛衣、黑裤子,个个薄施粉黛。二胡、板胡、古琴、笙……各色各样我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乐器,通过他们的手势,演绎出勾人心魄的魅力。尤其是当最后的民乐合奏《韵》响起,坐在我旁边的杭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大律师曹星激动地说:“他们对韵的演绎非常到位”。对这些曲目耳熟能详的名誉团长、现任大关小学校长朱玉琳也说:“和孩子们的演奏相比,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要深刻多了。”
有一种情结叫永恒
音乐,是和我们的人生融炼在一起的。——胡培群
2004年被中央教科院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大关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美育传统的名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专业剧团和艺术院校输送了100多名音乐人才,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陪同外国元首或贵宾观看过学校小乐团的演出。
校友艺术团副团长谢小英,当年曾是大关小学第一任小指挥。1958年,浙江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大关小学拍了一部专题记录片《小小国乐队》。谢小英身着漂亮的制服,指挥着全体队员演出《金蛇狂舞》。1961年4月20日在原西山公园,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观看大关小学民乐队和天长小学合唱团演出时,一把抱起了谢小英。“我幸福地笑啊,笑啊”,这种记忆深深刻入谢小英的骨髓,至今挥之不去。
他们,就这样由于大关而和音乐结缘,又一起仰仗着音乐,度过那些上山下乡艰难的岁月。
担任杭州金松空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胡培群,当年曾被周总理一个随手扣在自己头上的大胖娃娃头饰,弄得“幸福地晕得不得了。”去黑龙江插队落户时,别的行李可以精简,但有一样东西万万不可拉下——二胡。繁重的劳动间隙,他在农场里办起了乐队,组织了80个知青一起演唱《长征组歌》。
“音乐,是和我们的人生融炼在一起的。”胡培群的这句话,在采访中深深地击中了我,以至于我的笔把采访本都戳破了。
这些饱经沧桑的业已五六十岁的人,成为校友乐团最早的发起者和最忠诚的中坚力量。
有一种精神叫凝聚
我就想在一个群体中很快乐地生活。——孙占梅
每个双休日,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汇聚在大关小学的民乐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排练。
朱校长无偿为他们提供排练场地,资助他们买乐器。她说,“这样一个集体能凝聚在一起,全靠一种精神。”“这种音乐理想对现在的学生是种教育。”
其实,岁月流转,他们的音乐才华都已逐渐淡薄。不复当年的童真,不复当年的活力,但他们依然有激情。他们凭着对人生的热爱,凭着对音乐的依恋,执着地拉响人生最后一段华章。
原诸暨日报的记者郑炳坤,每个双休日,都拎一把二胡和板胡,准时从诸暨坐火车出发到杭州。参加完排练,回到诸暨已是深夜。在他眼里,这是一种精神追求。“眼下能振作自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民乐。到这个团体里来,使自己不像个小老头那样地活着。”
57岁的孙占梅,眼下正在外地负责某大型工程。他是带着大提琴去工地的。空闲时候他的提琴声,成了远离家人的同事们最好的慰籍。只要有空,他都赶回来排练演出。
“杨记者,你年纪比我轻,你懂不懂我们?——我就想在一个群体中很快乐地生活。”“我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别的可能,只有在这个团里我才有用音乐表达我自己的机会。”面对孙占梅的眼睛,我几乎无法用笔记录下来他这样赤热的告白。只能用心。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杨丽 贾歆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