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段东起鲁朗兵站,西至川藏公路115道班,全长63.8公里,全线按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路面工程、病害治理等,工期三年,总投资约4亿元。
而改造路段穿越的色季拉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环保”成了比修路更重要的话题。
绕山缓行,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除了满山的翠绿和清澈见底的江水,318国道上的独特风景也引来了我们的好奇。给公路挡墙置上藏族风格的壁画,让冰冷的水泥墙长出鲜花绿叶,这些都是朱汉华和同事们的心血。
这些只是色季拉山工程环保中的一个小亮点。2002年6月,刚到工地的朱汉华就遇到了环保和修路的第一次“较量”。当初设计中的取料场、弃渣场就位于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内。要达到西藏自治区和交通厅领导“设计服从环保,成本服从环保”的要求,原设计要全线变更,设计变更费用高达6000多万元,占原设计概算的30%,而且工期紧迫。
“在色季拉山,一年到头能正常施工的季节只有在8个月,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筹办砂石料,好比筹集色季拉山公路改建工程的粮草。
给朱汉华开了三年吉普车的司机格桑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一次,他们去鲁朗一带找砂石,足足走了6个小时。晚上,他们在鲁朗的一个简陋木棚里住下。木棚仅6、7平方米,很潮湿,没有窗口,像一只发霉的箱子。被子潮湿,连床板也是湿漉漉的。疲惫不堪的朱汉华与格桑倒头便睡。半夜,格桑被冻醒,发现一只大老鼠趴在朱汉华的脸上,不禁惊叫起来。可朱汉华累极了,竟然没被叫醒。第二天早上,格桑告诉朱汉华:“昨天晚上,一只老鼠‘亲’你的脸蛋呢。那只老鼠足足有两斤多重!”
叠水沟新砌法、生态防护墙……西藏三年多,朱汉华这个满脑袋装着教科书的科班博士没有拘泥与理论。他常说,什么东西只要原理通了,怎么做就要随机应变。西藏的路太复杂,很多常规做法无法达到工程要求,为了修出了一条生态路,朱汉华在川藏公路全线跑了四个来回。当我们站在色季拉山上那条被雨水冲刷了1年多却依然崭新的柏油路上时,朱汉华却只给自己的“杰作”仅仅打了个及格分。
让朱汉华更看重的是那本他和浙江大学教授尚岳全合作出版的书籍《川藏公路西藏境内典型病害防治技术》。他说那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晶,“在西藏修路有成果也有很多教训,如何让后来人不再重蹈覆辙,吸取教训做得更好,就是写这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