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始于何时,无法确知。但是自从人类有保存纪录的必要时,就有了图书馆,这点是不会错的。图书馆最原始的功能,乃是保存人类的纪录与文化,因此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凡都是早期图书馆的重要发祥地。埃及和巴比伦都有图书馆。我国最早的图书馆有学者认为出现在夏代,安阳殷墟出土,证明殷商确已有了图书馆。及至周朝图书馆已甚普遍,不但名目增多,而且立官分守。秦亡汉兴,高祖入关后,萧何尽收秦之图籍,并建石渠、天禄二阁以藏之,从此我国更有了专用的国家图书馆。西汉以降,历代藏书之所,名称不一,如东汉谓之东观与兰台,唐为集贤院,宋为崇文院,元代称之为秘书监,明、清两代就是我们熟悉的文渊阁了。
这些古代的图书馆虽然称呼各异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保存文献为重要职能,重藏轻用,对读者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的人是与之无缘的。所以只能是藏书楼,和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一些大城市中图书馆楼是建漂亮了,设施也是高档化了,书籍也号称达到了多少多少册;但是人们却发现新的图书馆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这些花巨额财政拨款后建成的当地最豪华气派的公共图书馆,收起费来越毫不含糊,什么图书使用费、损耗费、年费等等不一而足,借书要钱,复印要钱,阅览也要钱。一句话公共图书馆不再是免费的,免费的项目是没有拉,就是收费,去图书馆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比如阅览室的座位就是一座难求,在杭州,早上3-4点就有老人在寒风中为自己的孙辈购买阅览票,就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凡此种种,不要说民工不好进图书馆,就是市民利用图书馆何尝是容易的事呢?而在国外,图书馆就是为最广大的民众服务的,不但没年费、损耗费之说,就是复制费也是免费的。我很疑惑,为什么在其他方面我们对国际惯例的追逐热毒真的没话说,可对类似的国际惯例总是很少被提及呢?
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而言,图书馆实在是太重要了。萧伯纳说图书馆是人类的头颅。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如果看不见这样一颗头颅,不是拿掉了文化的记忆,失掉了生命的重心么?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在城市中很多进城务工的民工兄弟,对文化知识有很强的渴求,迫切需要一个实现自我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图书馆应该在改善和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们自学能力、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众多民工兄弟被挡在了图书馆外绝不是一件小事。
庆幸的是今天在报上看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首都图书馆北京建工集团分馆,今天启用了17个图书角。这些图书角分设在国家会议中心、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地铁十号线、百子湾1号等十大工程的建设工地上。两万多来京务工的民工从此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他们足不出工地即可借阅到各种图书。(4月21日《光明日报》http://www.gmw.cn/01gmrb/2005-04/21/content_219482.htm)
首都图书馆没有忘记广大民工弟兄,工地图书馆送去的不光是精神食粮,传递的出是更是一份可贵的关爱和责任。工地图书馆是开出来了,更希望要开好,坚持下去。在书籍的更新上、管理制度、开放时间等各方面上更多考虑民工兄弟的需要。
图书馆就应该办在最需要的地方,为群众服务。和谐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图书馆更需要这些工地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马背图书馆,这体现了图书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到底是落实在文件中、论文中还是落实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