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文化,怀着大写的理想。
当浙江响亮而自信地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时,这个“面朝大海”的省份在自己的肩头压上了沉甸甸的责任。
富有责任感的浙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探寻那向上、向前的力量。
也许,以往的探寻是无意的。那么,今天的探寻目标明确:在经济上创造了“浙江现象”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从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河姆渡文化,到以“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精神为依托的良渚文化;
从杭州的河坊街,到绍兴的古运河、桐乡的乌镇;
从“因势利导,敬业治水”的大禹精神,到“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
从“保境安民,创建吴越”的钱王世家,到“讲求实学,创办书院”的知府林启……
人文历史的传承,在浙江人的乡愁间依依而行。在那些如水般的柔软后面,有着不屈的坚硬。敢于反叛旧传统、旧秩序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在这块江南沃土成蔚然大观。
无论是以叶适为代表的“务实而不务虚”的永嘉学派,还是以陈亮为代表的“才德双行”、“义利双行”的永康学派;
无论是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切于实用”的金华学派,还是提倡个性自觉和主体能动的阳明心学;
无论是被历代商贾尊为祖师爷的范蠡,还是大胆伸张“各行自私,各行自利”之民权的黄宗羲,或是“批判专制,张扬个性”,开中国风气之先的龚自珍;
还有,近代的章太炎、蔡元培、鲁迅、邵飘萍、陈望道等,他们似时光长河里一滴滴江南之水,汇成了浙江历史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每一个时代的人追求进步的声音清晰可闻,给今天“浙江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底蕴。
穿行于令人自豪的“浙江七千年”里,那个频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家园被营造成了“鱼米之乡”,而生存空间的窄小又促使人们不断地前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浙江发展的人文优势不可替代——
“春秋铸剑,汉造弩机”的永康人,穿越朱熹固执的背影,肩挑着小火炉走街串巷,打造出著名的“五金之都”;
有着几百年“鸡毛换糖”历史的义乌人,摆脱土地的束缚,用他们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一个连接世界的大市场;
曾经“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绍兴柯桥,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
在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合的地方,宁波商帮铸造的辉煌还在延续……
奔忙中的浙江人回望历史上那些有价值的瞬间,在传承了浙江精神所赋予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后,“春暖花开”的浙江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就不令人惊奇了。文化是那条连接历史和未来生生不息的血脉,更是今天的浙江创造奇迹的内在力量。作为核心表现形式,看似无形的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在全国各个省份里第一个正式制定规划、并明确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提升软实力的目标。
脚步匆匆,思绪深远。怀着远大理想的浙江,要将文化大写。
大写的文化,包裹着自由与自制、个性与激情;
大写的文化,蕴含着无穷创造力;
大写的文化,有一颗包容的向善之心。
今天,我们的记者连线在京的部分文化界、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从他们那里,倾听来自外部的期待。这份期待的基础是,文化的浙江,是一块令人仰慕的热土,它的创造力与热情足以让人们相信未来。
在今天的倾听之后,明天开始,我们请你跟随我们的记者一起走进城市、乡镇、农村,去目睹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感受来自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图景。
在横店,记者看到了影视产业的勃勃生机;
在嵊州,记者走进了民营剧团演员们的小洋楼;
在宁海,记者感动于一个民营企业家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十里红妆”的爱惜;
在杭州,一个大三学生体会了“赏心乐事”音乐会带来的异样感受;
……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背后,文化发挥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影响。
当浙江文化的影子与时代发展的步伐重叠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