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了杭城惟一社区敬老院 吴牙社区有片夕阳红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0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第69个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杭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92.6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21%,并以年均3万人的数字增长,整个杭州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在城市老龄化的进程中,社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社区也想着办法为老年人服务——居家养老、老年食堂……而在60岁以上老人已占到总人口16%以上的杭州吴牙社区,记者感受到了别样的温馨,他们为社区的金婚老人拍金婚照,他们还开办了杭城唯一的一家社区自办敬老院,社区老人不仅在这里享受到了物质方面的服务,精神上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张金婚照框住甜蜜时刻
杭州吴牙社区的李阿姨这天可忙坏了,起了个大早,把房子里里外外给打扫了一个遍,原来,她在国外的女儿就要回来看她了。时间溜得很快,时针刚过10点,女儿就到家了。一番唠叨后,女儿对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的一张照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照片中的两个人是爸爸和妈妈。“这是什么时候拍的,我记得你和爸爸都是最不喜欢拍照的啊?”看到照片中爸妈甜蜜的表情,女儿又高兴又惊讶。李阿姨正准备张口说话,一旁的爸爸接过了话茬:“呵呵,这是去年社区里给我们拍的,庆祝我们金婚50周年,我们就拍了。”一旁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起了照片,仔细地端详,仿佛在回味当天的情形。
跟李阿姨夫妇一样,吴牙社区有30多对老人家里都珍藏着这样的金婚照片,这些照片都是社区里为他们拍的。在吴牙社区办公室,社区的谢主任拿出了厚厚的一摞照片,里面都是金婚老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中,满足、甜蜜的表情都在老人们的脸上定格。“给金婚老人拍合影,是从2001年开始的,每年的重阳节那天,我们都会为社区里50岁以上的原配夫妇拍一次合影,送送小礼物,发一张纪念卡片。”翻着照片,谢主任的话不自觉地多了起来。“你看这一对,当初听说社区里要为他们拍金婚照,两老高兴坏了,一个说要在公园里拍,一个说要在家里拍,商量了半天都没结果。最后还是拗不过老头子,在公园里拍的。”“你再看这一对,他们听说金婚可以拍照片,两人是主动跑到社区里来要拍的。”……
一张张看起来很普通的照片,社区里的不少老人却十分看重。今年73岁的梁老伯就是其中一个,前年照片拍好后,他还特意去商场买了个相框,放在卧室的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不忘记要看一看,梁老伯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去摄影楼拍个照片也花不了多少钱,可这照片是社区里为我们拍的,心里想起来就感觉特别温馨。说实话,这些东西连自己的儿女都没想到过。”
今年80岁的陈爷爷和老伴是社区里最早拍金婚照的一对金婚老人之一。照片中,陈爷爷一身黑色的西装,显得特别精神,老伴则一身白色的套装,显得非常朴实。两老互相依偎,脸上都露出浅浅的笑容。陈爷爷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照片,他还不时笑出声来。“当时社区里让我和老伴一起去拍金婚照,我们那个激动啊,我身上穿的西装是几年前儿子给买的,平时自己都舍不得穿。老伴身上穿的这套,还是专门让社区里的裁缝给缝的。我还记得,那次老伴光是做头发就做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老伴还让女儿做了个面膜呢!”
一座敬老院造就幸福老人
与老人们备受欢迎的金婚照一样,在吴牙社区,还有一座敬老院特别受老年人喜爱。社区的谢主任告诉记者,这是杭州首个社区自己建立的敬老院。如今,敬老院已经住着20多位老人。
敬老院的地点就位于吴牙社区19幢附近。谢主任告诉记者,这个敬老院可跟一般的敬老院不一样,这里是庭院式敬老院,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用社区的办公用房改造成的。老年人在这里每个月交450元就可以包吃包住。
走到敬老院门口时,几个老年人正坐在敬老院门口边摇蒲扇边聊着天。谢主任一看就急了:“都中午了,怎么也不休息一下啊,房间里还有空调呢。”几名老年人听完就笑了:“别担心了,我们刚吃完饭睡不着,门口这么凉快,几个人聊聊天不知道有多舒服!”再往里走,是部分老人们的卧室,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分布着4张床,有2名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们只好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记者偷偷地瞅了瞅,卧室里电风扇、热水瓶、凉席等设施一应俱全。
穿过卧室,是一间客厅。今年87岁的周阿姨和今年84岁的杨阿姨正坐在桌前看着电视。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周阿姨满脸的兴奋:“在这里待挺好的!什么东西都有,在这里有许多人陪我聊天,每天生活也很有规律,你看看这里好不好?”用手指着干净的屋子,齐全的设备,周阿姨反问记者。随同而来的谢主任告诉记者,周阿姨家里有3个儿子、2个女儿,家里人都挺孝顺的,可老太太就是喜欢住这里。
一旁看着电视的杨阿姨也插话进来了,她说她打算来这里时,子女都不同意,“他们都劝我别来了,还说我过来邻居还会以为子女对我不好呢!我反过来劝他们,在家里条件也很好,可是子女都很忙,平时没空陪我不说,家里的很多事情自己想做都感觉帮不上忙,光是每天晾在外头的衣服收进来都要很长时间,而且子女还很担心我。”杨阿姨说,住在这里就不一样了,什么都不用操心,每天晚上7点多钟看完天气预报就准时睡觉,每到夏天的时候,社区里还会派人送西瓜、饮料过来,吃都吃不完。所以,她在这里一住就是7个年头。
正因为如此,不光是本社区的老人,敬老院也引得不少其他社区的老年人慕名而来。今年77岁的陈阿姨在近江家园有一套面积78.5平方米的房子,可她的子女都在国外,她怕孤独,所以搬到了这边的敬老院来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小的敬老院仿佛是一个大家庭,老年人在里面互相关心。吃饭时谁没来,都会互相打听一下,看对方是不是胃口不好,或者生病了;谁的子女好像很久没来看他(她)了,也会去问候一声,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而不少老年人的子女也对这里赞赏有加,家中的老人在这里并没有受“亏待”,吃得舒心、住得舒心,日子过得也舒心。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刘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