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7月22日讯 本报7月4日《32部新剧为啥遭冷遇》的报道,在我省戏剧创作者和民营剧团中引起反响。今天,浙江编剧中心的十几位知名剧作家与多家民营剧团负责人在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着手为民营剧团提供适销对路的剧本。
目前我省民营剧团的剧目来源,主要是各大专业剧团演过的戏,凡是电视里演的,VCD有卖的剧目,民营剧团都找来演了。但各家剧团演出内容雷同,仅《孟丽君》在台州就有100多个剧团在演。为了解决剧本不足问题,许多剧团只好从小人书、报刊上找故事,由演员按套路串排,加工成即编即演的“路头戏”。
“不论是现代戏、古装戏,只要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且通俗易懂,老百姓都喜欢看,”三门越剧团团长杨相如告诉剧作家:“演得最好的是连台本戏,能连演四五天的剧本最受欢迎。”此外,现在剧团在下面演戏,每出大戏前都有30分钟的加演戏,上演小戏小品等节目,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所以,民营剧团对现代小戏、滑稽小品的剧本需求也很旺盛。
资金问题成为民营剧团吸收新剧的最大障碍。民营剧团需要大量的剧本,“可一个剧本要上万元,我们是付不起的。”民营剧团团长们对剧作家们实话实说。
按照版权法规定,剧本出让剧团要支付首演费和2%至7%的演出费,其中首演费是一次性支付的大数目,因为一个剧本的创作要耗费剧作家几个月的时间,在目前演出费很难收取的情况下,剧作家创作的收入主要是首演费。而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对此无法承担。这也是民营剧团不敢向剧作家下订单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你们的剧本卖一家是500元,卖10家就是5000元,多卖几家你们不就没损失了吗?最好有个协会,把民营剧团组织起来联合购买。”天台百花越剧团团长余启亮朴素的想法给了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吕建华很大启发。他当即表示,剧协正在创建的省民营剧团协会可以担当此任。
民营剧团还提出,希望剧作家们能为他们加工“路头戏”。他们说,“路头戏”虽然粗糙,但情节性很强,很有想象力,如果由剧作家操刀,把“路头戏”加工为成熟的剧目,一定能受群众欢迎。编剧中心向民营剧团承诺,要在两个月内为民营剧团整理加工出一批适合他们演出的剧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