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多次提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去年和今年,省政府已两次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汇报。省政府把这项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吕祖善省长亲自组织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今年还亲自领办关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协提案。省政府分管领导也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研究政策,到一些市县专题调研,听取基层政府和各方面的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已经反复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将于近期下发。
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补偿工作。省级财政口子的生态补偿资金,包括财力补助、生态建设补助、生态保护补助、生态环境治理补助、国债资金五个方面合计,2003年达4822亿元,去年达5307亿元,增长101%,今年预计达6358亿元,同比增长198%。剔除财政体制内的财力补助,其它四方面资金合计,2003年达855亿元,去年达1105亿元,增长292%,今年预计达2007亿元,同比增长816%。这些资金的安排使用,都体现了向欠发达地区、水系源头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倾斜的要求。去年省对市、县(市)财力补助和奖励总额4203亿元中,面向欠发达地区的财力补助和奖励达349亿元,占83%。去年以来,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明显加大,水环境质量补偿制度进一步健全,下山移民、生态脱贫工作稳步推进,在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三大产业带规划、编制“十一五”规划中,也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态补偿要求。各地也积极探索区域性或流域性的生态补偿方式,全社会的生态补偿意识明显增强,生态补偿的各项支撑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部署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去年10月,为深入贯彻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抓紧解决环保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省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开展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并召开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对此作出全面部署。开展这项行动,目的就是为生态省建设打好基础。这次会议后,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为重点,全面推进流域、区域、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以环保执法检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今年2月,省政府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近日,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的通知》;4月,又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了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工作。下半年,省政府还将分别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工作。
今年以来,省政府加大环境污染整治的督促检查力度,省环保局对八大水系污染整治实行局领导包干负责,特别是对钱塘江流域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经过努力,钱塘江流域氨氮排放量明显削减,今年1—5月全流域总体水质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1-3类水断面数增加了155%,满足功能断面数增加了89%;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力度明显加大,长兴蓄电池行业、临海水洋医化基地这两个重点监管区,今年可望如期“摘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目前全省已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837万亩,建成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净化池70万立方米,建成各类生态养殖小区193个,自2002年底划定禁养区以来,全省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总量削减了726%,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率达到6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48%,义乌、慈溪、德清、嘉善等地初步建立了“户聚、村收、镇(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为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从去年开始,省里每年下达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今年4月,省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相关工作制度。全省市县两级都建立了生态市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并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三大产业带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也已编制完成。通过举办生态省建设论坛,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去年,“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达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到目前为止,共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已完成300个示范村和3554个整治村的环境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