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到过乌镇的人,都喜欢上了那种小桥、流水、古宅的小镇风韵,这种风韵背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从2000年起,我国最著名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永久落户茅盾的故乡乌镇。5年之后的今天,小镇又迎来八方客人,江南的乌镇除了历史赋予她的美貌,与当代文学的联姻,令她更有魅力。
“茅盾”回家受到欢迎
今天,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在乌镇颁奖,借着这个盛会,昨天,记者走进了乌镇———这个与文学紧密相连的江南水乡。
茅盾文学奖是以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名字命名的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专门褒奖和鼓励长篇小说作家作品,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文化人和热爱文学的人的关注。
2000年底,乌镇成功地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活动请回了老家,并且让乌镇成了它永久的落户地。
对于乌镇居民来说,把茅盾文学奖“请回家”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昨天的乌镇尽管寂静,但如同乌镇的河水一样,寂静中饱含着深厚。当地的居民们说起茅盾,个个滔滔不绝。
陈金荣老先生在乌镇生活了83年,他很自豪自己和茅盾曾经是校友。“我以前就住在茅盾家隔壁。虽然我没见过茅盾,可是我对他很熟悉,茅盾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养蚕。”谈起茅盾年轻时的往事,陈老就像在回忆自己的往事一样,“不过遗憾的是,茅盾在我出生前就离开乌镇外出求学了。这些事情都是从父辈们那里听说的。”陈老先生边说边随手拿起一本《乌镇之子——茅盾》给记者看,他说:“这本书我没事就翻翻,都看了很多遍了。茅盾是一代文学大师,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很多外国人特意过来参观茅盾故居。他是我们乌镇的骄傲。”
说到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镇举行,陈老先生显得很兴奋。他说:“我很高兴这个奖能在乌镇颁发,那么多作家来这里,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不仅乌镇的老一辈们对茅盾心存敬意,这里的年轻人也一直以与茅盾是同乡为傲。年轻的三轮车工董建伟告诉记者:“乌镇之所以这么出名,不仅仅因为这里是江南古镇,还因为我们乌镇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一位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很多来这里游玩的人就是奔茅盾故居而来的。几乎每个坐过我车的游客都会向我询问茅盾的事情。”
茅盾是乌镇的骄傲,每个乌镇的居民说起他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茅盾”已然成为乌镇居民介绍自己家乡的“金字招牌”了。
文学让乌镇更深厚
陈向宏的身份很复杂,他是桐乡市市长助理、桐乡市旅游局局长,也是乌镇古镇保护和开发管委会主任和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在乌镇保护和开发理念中,他始终把文化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因为他知道,文化对乌镇来说,无疑就是灵魂。
为了让一向不够热闹的文学奖办得更有内涵,展示文学奖立体的一面,乌镇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特别成立一个“岁月磨洗后的辉煌”——茅盾文学奖历史和成就展馆。
“回家”是历史的选择
2000年底,乌镇成功地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活动请回了老家,并且让乌镇成了永久的落户地。对此,陈向宏说:“茅盾文学奖回家,是历史的选择。”他表示,乌镇是茅盾的故乡,由他设立的奖项回来,是情理之中的事。另一方面,桐乡提出建设文化名市的目标,能把国内最有权威的奖项引到乌镇落户,正是符合了文化名市的思路,也是其战略举措。
茅盾先生用伟人的精神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把长篇小说创作带动起来,如果茅盾先生的遗愿能够结成果实,在乌镇呈现出来,是人民的愿望。
文学令小镇更兴盛
花精力和财力承办茅盾文学奖,乌镇到底为哪般?
陈向宏说,因为茅盾文学奖对乌镇有“有形”和“无形”两种影响。
从“有形”的影响来说,一个全国性的文学大奖在一个小镇上颁奖,对于正在发展旅游产业的乌镇来说,能提高其知名度,为旅游品牌的树立带来重要影响。一个人口才6万的小镇,能够承办有如此影响力的文学奖项,是小镇的自豪。
他说,乌镇这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镇,名人辈出,文化成就斐然,“无形”的影响就是可以使古镇的文脉传承下来。
陈向宏表示,乌镇是把文化建设当做一个目标来做的。他认为,对于乌镇来说,小桥流水是江南古镇的共性,而文学是乌镇独有的特性。他说,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乌镇扩大发展空间,提供可持续发展。文化也融入了古镇保护工程中,乌镇不仅要保护古建筑,也要保护深厚的地域文化,把“名人文化”和“民情民俗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文化源远流长
当记者向陈建功提起浙江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他一点都不惊奇:“早就听说这个事情了。”随后,他连连表示,“浙江一直就是文化大省。”
陈建功向记者报出一大串浙江文化界的名人来,茅盾、鲁迅……一个个都是大师、巨匠,作为中国作协的副主席,陈建功对当代浙江文学的发展也有清晰的了解。“据我了解,浙江省作家协会是国内最活跃的一个作家协会,他们经常组织作家参加各种形式的采风和活动。浙江近年来,还出现了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这样的优秀作家。”他认为,浙江文化渊源深厚,文化人才资源丰富,这正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优势。
虽然浙江曾有过文豪层出的时代,但是,当下对于茅盾文学奖这样一个著名奖项,浙江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作家获得的尴尬现状,陈建功也露出遗憾的表情,但是他表示,不得奖并不表示水平不够,关键还是要看总体实力。
陈建功说,现在很多老一辈作家往往关注上个时代的创作,而像柳建伟、周梅森等作家却更关注时代风云的变化,虽然有人说柳建伟的作品粗糙,但是它却充满了生活的新鲜感。陈建功建议浙江的文学界应该把关注时代风云变化和关注历史渊源结合起来,他说:“这才是浙江文学新的突破口。”
柳建伟(著名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群众是建设文化大省的主力军
作家柳建伟今天将来到乌镇,昨天,本报记者先在电话里与他进行了交流。从乌镇的文学行谈起,柳建伟禁不住说到了浙江,在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时候,他有话要说。
柳建伟说:“浙江本身就是个文化大省。”
“浙江的文化和经济基础都很好,在经济上毫无疑问是个大省、强省,在文化上也很强。我最近几个月来过七八趟浙江,每来一趟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感触。现在我可以这么说,浙江,代表着我国发展的方向,文化上也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看来,柳建伟对浙江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
柳建伟认为,20世纪,浙江出了两位大师、旗手。一位是鲁迅,还有一位就是茅盾。这两位老前辈是浙江文化史上的两个坐标,也是两个高度,是21世纪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所要奋斗和超越的高度。“浙江,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肥沃的土壤必然能孕育出苍天的大树,21世纪的浙江肯定会出现新的丰碑。那么浙江文化大省的称号就更加有分量,大省的大才是真正的大,才能真正实现新的跨越。”柳建伟对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未来抱有很大的期待。
柳建伟说:“浙江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物质保证,在这一点上,浙江走在很多省的前面了。浙江现在的文化界,有着很多杰出的作家;很多杰出的影视制作人材;很多著名的学者;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这些都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优势所在。同时,浙江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历史的厚度和包容的广度上。在这些方面,经济好的省份又很少能和浙江相提并论。所以说,浙江在很多方面已经符合了一个文化大省的要求。还有些方面的建设,需要浙江人民齐心合力共同去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的主体还是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