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五峰书院】
这里发生过中国文化史上一场著名的论辩。
南宋淳熙十年的秋天,陈亮邀来朱熹和吕祖谦在永康五峰的石室讲学,三位大儒在“事功”与“崇理”之间持续了几十天的争辩。
陈亮最终没有改变朱熹的想法,但他义利统一、王道与霸道相兼的主张在浙南“永嘉学派”和浙东王派学人那里得到了有力的呼应。
明清之交的社会剧变又催生了一种新的思想。
余姚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主张虽被正统学界视为异端,却成了浙江区域文化几百年间的学理基础。
【浙江水巷石屋廊桥】
沧海桑田,浙江人把频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家园营造成了“鱼米之乡”,但生存空间的窄小又促使浙江人不断地开拓前行,他们乐于四海为家,甚至漂洋过海去闯荡人生的崭新天地。
【近现代浙江文化】
浙江人的群体性格在代代传承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它使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优势。
“春秋铸剑,汉造弩机”的永康人,穿越朱熹固执的背影,肩挑着小火炉走街串巷,打造出著名的“五金之都”;有着几百年“鸡毛换糖”历史的义乌人,摆脱土地的束缚,用他们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一个连接世界的大市场;曾经“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绍兴柯桥,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在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合的地方,宁波商帮铸造的辉煌还在延续……
文化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更是今天浙江创造奇迹的内在力量。
【访谈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省,靠什么?很重要的就是靠我们浙江精神的支撑,正是有这样一股精神,造就了我们浙江人,特别敢于拼搏,特别敢于创新,特别敢于吃苦,从而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浙江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讲是十六个字,那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这就是高度的概括。这十六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扎根于我们省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丰富了新的内涵,增加了时代的精神。应该讲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11.6浙江日报】
2000年11月6日,在浙江日报的头版显著位置,出现了一个叫作“钱江浪花”的小报头。
这是这家报纸专门开辟的一个专栏,讲述的是浙江改革开放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说是浙江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一朵浪花并不起眼,但无数浪花汇聚在一起,就有了排山倒海的力量。这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伴随了浙江人的千年跋涉,更驱动了浙江经济社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奇迹般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