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婀娜或苍劲的傣族、景颇族群舞在高原明丽的阳光下腾挪,笑语欢歌盈满一座簇新的双层建筑,这是近日在云南边境地区的一个乡文化站落成的盛况。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正在云南各地州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民族多样性文化的富矿所孕育的力量正在逐步得到整合提升,并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云南有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5个,拥有世界顶级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的共生带,并形成丰富奇特的文化现象和民族风情。从这个基本省情出发,云南省明确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2001年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和纲要,要求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把文化建设摆到很高的位置。
从滇东北部的曲靖市一直到滇西南边陲的几个地州,受十六大精神的鼓舞,各地参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热情无处不在。被史学家称作“极边第一城”的保山市腾冲县到处充满现代文明气息和历史文化的沧桑神韵,在这里,全国最大的乡图书馆已走过近百年历程,而占地308亩、新落成的腾越文化广场又在续写新的地域辉煌。“腾越文化”如今已成为云南叫得很响的一个文化品牌。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93%,州内十多个民族由于受特殊的高山峡谷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制约,形成和保留了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在这里,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文化活动由于当地组织的精心策划十分活跃,几个傈僳族农妇用民族语言、无伴奏四声部唱出的世界名曲让人回肠荡气,文化部门还选编了集各民族风韵的八套群众舞蹈。在设备简陋、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个州仍为农村译制5个民族语言的电影近百部,既为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又唱响了主旋律。
在“孔雀之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调查、搜集、保护工作开展得扎实有序,已制定出本州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筹集整理出版当地各民族传统文艺专著数十本,还认真开展了对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艺人的调查命名申报工作。州府潞西市是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诞生地,自古就有6种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该市近年打出“勐巴娜西”的文化品牌,保护和开发了一批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民族歌舞戏剧、文学作品走进内地舞台。
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践还表明,文化产业的兴起,正在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云南旅游业近年的突飞猛进,就是以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不少品牌文化产业和旅游景点驰名中外。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云南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46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287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推动了企业产品的换代升级,一批足不出户的古、土、奇、特的民族民间产品有了文化品牌,开始走向市场。
腾冲县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02年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保山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沈培平认为:“纯粹把文化当作事业办,总认为文化是花钱的事情,必然导致文化的裹足不前,换一个角度看,文化是一个永不亏损的产业。”他们正尝试改革文化建设投资机制的问题,增加文化产业市场和企业化运作的力度。
在云南,这样的观念正更广泛地得到认同,促进全省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人文经济新路,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建立健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机制,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