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经济,受到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
文化从“事业”转向“产业”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日益水乳交融,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在市场上大规模地传播。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带来经济的飚升,并不是神话。
广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经济手段引入当时纯属“事业”的文化领域:广州友谊剧院开设了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名噪一时的太平洋音像制品公司最先将流行音乐引进内地,图书出版业在全国率先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报纸在全国率先进行“面向市场自收自支”的改革,使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具有商业性质。
伴随改革的深入,广东的图书音像出版发行和广播电视行业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文艺院团在全国率先推行聘任制,并逐步放开文化娱乐市场,出现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八五”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省文化资产总额达700亿元左右,其中报业和出版业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全国正版音像制品约有80%出自广东。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
文化产业有基础有市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方面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倾向必然朝精神文化方面转移。
广东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6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万元。富起来的广东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运动、会展、音乐会、网吧等等已成时尚;对外开放使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南粤大地人才辈出,繁花竞放。发展文化产业,广东有基础,有市场。
2002年,广东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分别到全省各地和浙江、上海等地进行深入的专题调研。经过对内摸底,对外比较,初步对广东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清晰的思路。
整合资源培育名品牌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广东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早,却呈现“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状况,即生产经营主体分散,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和品牌。因此,省有关部门指出,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是下力气进行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品牌。同时,尽快制定符合实际的文化产业政策,把广东发展成为优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催生地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地,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来促进主流文化导向作用的实现。
最近,广东明确提出要制定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纲要,切实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摆上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位置,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美术、文博和文化娱乐、旅游、会展业以及现代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对文化资源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产业网络,让南粤老百姓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