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传播给中小学团队工作带来了“弊”
网络快速、便捷的传播,不可避免地给中小学团队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从而影响了中小学团队工作。
1、网络的开放性和难控性,减弱中小学团队工作的可控性。
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很难了解学生受到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上干些什么,增加了把握未成年人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从而难以“对症下药”,极大减弱中小学团队工作的可控性。
2、信息泛滥传播,冲击了未成年人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传播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未成年人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往往与未成年人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未成年人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未成年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大。
3、“电子海洛因”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网络,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未成年人来说有无限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的角色和行动协调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电子海洛因”应运而生,极大地毒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由于网络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学习的方式,以及交往、学习内容和情景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选择性。进入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现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即“网络上瘾症”。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是与现实本身进行交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枯燥,慢慢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出现“网络孤独症”。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就不利于他们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化进程。2003年8月30日的《温州都市报》就刊登《我的爱输给了“传奇”》,报道本市某中学职高生为了玩“传奇”几天几夜呆网吧并与父母隔离,家长写信给报社要求救救孩子,为此还开展了大讨论。
4、网络“污染”和隐蔽性弱化未成年人道德意识。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网上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未成年人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在调查中,有36%的未成年人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2%的人承认“经常”去看。据权威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BBS中储存的图像83%含淫秽内容,被网络“污染”的未成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随着网络发展,网络道德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未成年人网上道德意识淡薄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也将波及未成年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对未成年人道德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未成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易被左右,从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日增,网上交友更成为“时尚”。网上的虚假信息极易使不谙人事的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更危险的是,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其成为被侵害对象。据《德育报》载,烟台市就发生5名女生与网友见面遭强奸的事件。2003年12月15日的《温州都市报》一版报道了《“传奇”毁了少年郎》,就因网络游戏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显然,网络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艰辛与困顿并存,光荣与梦想同在。网络介入未成年人的生活犹如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人以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便捷,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网络传播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探索和思考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团队工作的新课题,这对于做好新世纪的中小学团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至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