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地方大戏剧种。民间旧时称为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九年1920)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乾隆末年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班。历代班社数百,五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湖南解放后,省会长沙、湘潭、益阳、茶陵、涟源、等地建有专业剧团.
湘剧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曾称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旧长沙府12属县,也常去湘东、赣西演唱。高腔剧目较多地保存古老的原貌。最早的高腔源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
湘剧风格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委婉、流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现有传统剧目682个,以历史题材为主。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还有《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一批现代戏影响较大。其中《琵琶上路》、《山鬼》等获国家级奖励;《拜月记》、《生死牌》还拍成电影;《追鱼记》曾被许多剧种移植。“文革”后期,当四人帮捧“白卷英雄”之际,湘剧针锋相对,演出了歌颂教师的《园丁之歌》。著名演员有徐绍清、彭俐侬、谭保成、丘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