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绍兴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急鼓声中抢救戏曲“活化石”
新昌调腔成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状元”
www.zjol.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9:42:4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奴奴生得一支花,貌比西施色比花……”悲戚却高亢的女声唱腔,古朴而逼真的戏台形象,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新昌调腔中的一曲《女吊》,将古老山城特有的古色古香描绘地淋漓尽致。台下老人们一张张刻满时光痕迹的脸,追忆着这古老戏曲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不久前,新昌调腔以“状元”的身份,被纳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濒危的艺术瑰宝,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上百年历史,几乎包罗了从北宋到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曲目,整部调腔就是一部戏曲发展史。”新昌县调腔剧团陈颂军团长说,“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及出众的武戏是调腔的两大特色,这个古老的剧种曾风靡江南。

  然而,这个历史文化的瑰宝,却在人们记忆里渐渐隐退。“表演元杂剧是调腔特有的,而其中《汉宫秋》里一些折曲(分段曲目),我们演员都已经不会唱了。”古老调腔曲目元杂剧《北西厢》差一点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新昌调腔老艺人潘兆明发现该曲在新昌已经无人知晓,于是多方查找,在椒江等地找到了3位老人:92岁打鼓师傅王意凯、78岁小旦演员娄相堂和82岁花脸演员杨荣繁。在3位老人的指导下,这出几近湮没的调腔曲硬是被从历史记忆中抢救了出来。一个月后,其中两位老人相继辞世了。

  “纳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陈颂军说,“调腔其实拥有许多爱好者,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赶来要求我们演出。有了法律保护,调腔将能够更稳健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准备。”

  “调腔是新昌除大佛寺外的另一块文化品牌。”新昌县宣传部长求子平说,和调腔同样悠久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已是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到丽江的游客肯定会去听古乐,“所以,调腔文化品牌将是新昌的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强力助推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保护工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主管此项工作的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尤炳秋说,文化大省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体现了我们浙江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血脉传承的中华文化。


来源: 浙江法制报  作者: 曹志男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