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中药戒毒法发现权到底姓“郑”还是“杨”

原告索赔18万 浙江首例发现权案二审“未果”
www.zjol.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7:02:5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9月7日讯(记者李敏)今天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16号法庭挤满了闻讯赶来的记者,仅有的12个旁听席座无虚席。据说是继两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之争之后的全国第二例、我省首例的发现权纠纷案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法庭进行二审。

  郑萍,这位67岁的上海瑞金医院的退休医生,告的是比她仅年长一岁的,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物研究所所长、“杨氏戒毒疗法”专利人杨国栋。遗憾的是,从一审到二审,杨国栋一直采取回避态度,均未到庭,只是委托代理人及律师到庭。

  缘起经过:戒毒发现权之争

  据郑萍的代理律师张立廷介绍,郑萍医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附属瑞金医院,从事脉管炎的临床研究,并时任该院脉管炎小组负责人。

  自1972年起,郑医生就开始采用“中药麻醉法”(以下简称中麻法),即使用东莨菪碱、氯丙嗪及其他组分的复合剂法为重症脉管炎患者进行治疗。在课题研究治疗脉管炎病患过程中,郑医生又意外发现,本来是专门用来治疗重症脉管炎病的中麻法,却能够治好那些染有毒瘾的病人,这些病人不再因停止使用成瘾性药物而发生戒断症状。

  通过临床试验与反复研究,郑医生得出了中麻法具有明显的戒除瘾毒作用的结论,于是,她将自己的发现总结成论文,以课题组的名义发表在1973年9月出版的《中药麻醉临床应用与探讨》一书中。此后,她又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对其发现的中药麻醉戒瘾毒法予以报道。

  由于郑在此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1984年,她被举荐成为设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国微循环和莨菪类药物研究学会的会员,期间郑医生又将自己的中麻法戒瘾毒发现成果及其实施状况向该学会当时的一个领导杨国栋作出详细的汇报。

  之后,令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宁波当地媒体公开将此发现成果宣称为“杨氏戒毒疗法”、“杨氏1+1戒毒疗法”,上个世纪90年代,由被上诉人担任主任的宁波戒毒研究中心成立,翌年,其又就中药麻醉戒瘾毒法成果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发明专利,2000年,国家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权。

  “杨氏戒毒疗法”一经公布后,郑医生发现该疗法就是自己发现的中药麻醉戒毒法,为此,多次联系交涉未果后,郑医生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一审认定:丧失新颖性驳回发现权

  2003年11月,郑医生委托上海市北方律师事务所张立廷律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杨国栋侵害其发现成果权。

  此前由于郑医生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包括申请证人出庭,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于去年6月17日、7月5日、7月6日组织双方交换证据。去年8月初,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进行审理。四次开庭,被告均未出庭,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

  7个月后,郑医生收到了上述法院邮寄的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认为,郑医生主张的发现成果与1973年9月出版的《中药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探讨》一书中由瑞金医院脉管炎小组供稿的第二节《中麻制剂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应用》一文所报道的内容相同,所以郑医生主张的发现成果内容丧失新颖性,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发现,故驳回郑医生的诉讼请求。

  郑医生不服该民事判决,认为自己对发现成果的公布并不导致新颖性的丧失,遂委托张立廷律师和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代理上诉至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1]  [2]  下一页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敏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