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考试今年传出消息,由于报考人数激增,其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50:1,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在江苏,国家直属单位录取率更是达到60:1,报考公务员热度可见一斑。记者从国家人事部网站上获悉,除海关职位外,在报名竞争8662个中央、国家机关职位的近百万考生中,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占报名总人数的40%。一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即将上演。越来越多的人员青睐公务员职位,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公务员报考热根源何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江苏国家直属单位全国揽才(关注)
经济发展全国领先的江苏省的国家直属单位报考热度更是非比寻常,招录比例接近了60:1。
公务员最热的职位,从报名情况即可窥见一斑。合格人数和计划人数比例超过200:1的职位有9个,包括中央办公厅、民革中央、人事部、民进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驻天津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体育总局。耐人寻味的是,一些艰苦行业的单位没有达到开考比例。
江苏5个国家直属单位公务员职位的争夺也非常“残酷”: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6个职位199人报名(33.17:1),江苏海事局68个职位1157人报名(17.01:1),江苏省国家税务局190个职位5186人报名(27.29:1),江苏省气象局8个职位191人报名(23.88:1),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47个职位1726人报名(36.72:1)。其总招录比例已达55:1,这显示着经济发展全国领先、气候环境同样较为优秀的江苏省吸引着全国的“能人志士”。
2004年:职位锐减录取比例40:1(回顾)
2005年江苏省国家公务员招考工作即将展开时,全省上报的职位数为3000多个,比2003年锐减1000多个,省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将和全国的考试有一搏。
据介绍,职位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每年军队转业干部的人数都在增加,2004年又创了新高,安置这部分人员占据了不少空编的职位。二是近几年连续不断地招录,很多单位的编制已经饱和。
江苏省人事部门相关人士称,从2004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和考试情况来看,录取率将在2%左右徘徊。江苏省公务员考试2003年的录取率虽然高于国家7个百分点,但2004年难度将继续加大,预计录取比例将超过40:1。据悉,江苏省公务员招考的考题范围将比国家公务员的考题范围广。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减少了法律考题的分量,但江苏省公务员招考仍然会着重法律知识的运用,且考题要结合江苏省的省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背景)
江苏之外,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报考热度依然。随着资格审核工作的结束,本届国家公务员招考的各项报考统计数据也相应出炉,并无一例外地全部突破了历史纪录。
据国家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其中最高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达3.8万人,而去年的全国报考人数是54万,今年的报考人数翻了将近一倍。
公务员报考热折射社会三大问题(视点)
有关专家称,“公务员热”是折射当前社会心态的一面生动的镜子。那么,我们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公务员热”中能看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38人竞争1个职位,这样的比例在公务员考试中虽“再创历史新高”,但在其他事业单位的招考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至于报考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潮一类景观,据我所知,在北京一家新闻媒体的招考中就曾出现过。就业乃民生之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就业竞争尚如此激烈,其他人就业之难可想而知。缓解就业压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其次,我们从“公务员热”中能看到公务员机制建设的缺陷。国家机关之所以诱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务员这个饭碗目前还比较“铁”。客观地说,不少地方和部门的公务员队伍,既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存在约束不力的问题;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进口”把关不严(“凡进必考”并未得到严格执行)的问题,更存在“出口”渠道不畅的问题。而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很可能使一些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且无饭碗风险的人在公务员队伍中沉淀下来,损害工作效率,造成财政虚耗。而上述弊端,在择业者,则很可能“反面文章正面看”,从而成为“优点”,并进而成为自己“首驯的因素。不能强求每个考生都从公共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应是公务员队伍建设中不可轻忽、不可懈怠的一个命题。
第三,我们从“公务员热”中能看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公务员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且不说,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为什么“国家人”、“单位人”很难向“社会人”转变?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畸轻畸重,发展不均衡。公务员的工作当然很重要,但公务员并不比其他公民更“高贵”,应当使社会保障体系朝着更公正公平的方向前进。
大量的人才涌向国家机关,若是出于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那么,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只是因为做了公务员就能获得种种他人无法比拟的“好处”,所谓“公务员热”,就值得人们特别是公务员选拔者、公务员管理者和相关制度设计者的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