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各市、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文化名人。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名人效应,使之成为陶冶市民情操的好载体、提升城市文明的“金名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桐乡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各地借鉴。
日前,在桐乡市政府群众文艺大奖“菊花奖”颁奖晚会上,漫画大师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专程回家乡观看了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越剧《故乡情》,激动得热泪盈眶。《故乡情》再现了丰子恺1975年最后一次回家乡桐乡石门省亲的情景。文华奖得主、国家一级导演叶茗说:桐乡市能够将名人故事以传统剧种的形式搬上舞台实在不简单。期盼桐乡市能够将茅盾、钱君匋等一个个文化名人都搬上文艺舞台,走进百姓生活。
文化底蕴深厚的桐乡,仅现当代即拥有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大师丰子恺、金石篆刻家钱君匋、摄影家徐肖冰、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如何让这些桐乡籍文化名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张响当当的“金名片”?桐乡市领导有独到的思考:文化名人的内在魅力和精神气质,映射了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特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开发名人文化,让本土名人孕育而成的名人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的品位,而且能营造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987年,市委决定在市中心投资120多万元筹建君匋艺术院时,还在该市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百万元巨资是用于经济建设还是用于名人文化建设?最后,市领导班子力排众议。君匋艺术院成了继省博物馆、宁波天一阁之后国家一级藏品最多的艺术馆,明清藏品之多更是全国之首。从1997年开始,桐乡市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进行文化建设,先后迁建了金仲华故居,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漫画馆,把陆费逵图书馆建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华版图书版本馆等。现在每年慕名专程赴桐乡参观名人场馆及馆藏的国内外人士近30万人次,茅盾故居、缘缘堂、君匋艺术院和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被誉为“文化大市”建设中的4只“金凤凰”。
为让市民了解本土的文化名人,感悟文化名人的魅力和精神,桐乡市先后出版了名人系列丛书,摄制了文献纪录片,并把所有的名人文化场馆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结合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走进名人的童年”等教育活动。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市民走进当地名人场馆,触摸名人的成长脉搏。
名人文化的开发,与文化产业、教育、卫生等的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999年,桐乡市投入1.3亿元对乌镇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今年,桐乡又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乌镇的二期保护性开发。市、镇政府还不惜重金支持把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留在乌镇。名人笔下的江南风情与名人的自身效应融合一体,乌镇“名人文化牌”越打越响,年接待游客量达300多万人次,境外游客有20余万。“茅盾故乡文盲多”,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批评报道。桐乡人知耻而后勇,近年来,市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先后投入5.3亿元,兴办了茅盾中学、茅盾实验小学等以名人命名的学校,新建学校建筑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名人效应吸引的社会各界办学资金就超过了1.4亿元。桐乡已成为我省首批教育强县(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小学和初中巩固率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名人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文化事业代有传人。全市形成了以茅盾研究会、丰子恺研究会等14个协会、研究会的900多名会员为龙头,学校、企业、乡村数万名文艺爱好者为群体的队伍。从2002年至2004年,桐乡市在国家级、省报发表、展出、演出的创作作品达1783件,出版图书专集37部。以徐肖冰、侯波为名誉主席的桐乡市红领巾摄影队,培养出了一批知名摄影家,先后获国家级大奖50余项。桐乡市荣获了“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等称号,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