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1.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体系,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制造业链条各个环节的服务对接,整体推进先进制造业中心与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实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结合,开发优势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品牌,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推动产业发展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大低端产业调整改造力度,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建立健全有效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主城区要进一步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构筑战略性优势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优势产业,以重点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空间上集中布局、企业间紧密链接的新格局,更大程度地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组装加工向精密制造转变,重点支持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群,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大类产品生产集中区;推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基地化、大型化、集中化发展,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延伸原油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与日用化工产品紧密链接的产业链,保持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的地位;全面推进汽车行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以轿车生产为主体,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配套,加快产业链建设,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钢铁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各类高附加值板材和优特钢,形成规模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南京地区国防科技与生产优势,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大力发展高科技民用产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着力提升并形成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更大程度地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推动业态创新与产品创新。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集聚、辐射、外向化水平,增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有效整合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形成商贸商务中心区、中央活动区、物流基地、会展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先导型新兴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先导型产业的培育,重点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提升总体规模,增强扩张能力,力争发展速度与水平在全国领先。优先发展、加速发展、集聚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实施软件人才工程、品牌工程和基地建设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创新能力、产业规模效应、行业特色优势的龙头企业,建设上规模、高水准、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软件产业园区,打造全国软件产业名城。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产业优势,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型光电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依托文化特色优势,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空间,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完善现代文化产业链,培育文化产业群,加大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休闲、文化博览、文化娱乐、文化信息、文化中介、文化创意、数字文化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整体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基地。
培育都市型特色经济功能。紧密结合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培育都市特征鲜明的特色经济形态与功能。建立和完善都市型工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一批与城区服务业紧密融合、与郊县产业基地互为补充的都市工业园。发展新型商务业态,全力吸引外资银行、国内大公司和大集团入驻,推动总部经济等新型都市经济形态加速形成。培育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的新兴服务业,完善住房、汽车、文化、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的消费服务,有效满足各类需求,合理引导消费扩张。
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郊县发展步伐,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郊县特别是“一区两县”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郊县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县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郊县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郊县辐射。加快郊县城镇化步伐,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配套,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确保新建农房集中到规划点上,新建工业项目布局到镇以上工业功能区。
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围绕满足城市需求,拓展农业生产内涵和功能,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旅游休闲农业,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和生态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强化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和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维护和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合理划分县区、镇街两级的事权和财权,理顺镇街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建立公共财政,使镇街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途径。坚持内转和外输并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扶持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用足用活村发展留用地政策,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交易的途径,努力增加农民要素分配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三城九镇”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郊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筑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供水、能源和信息网络。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实施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建设枢纽型、功能性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组团城市布局方向,继续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提升河西新城区的功能,加速仙林和城东地区的发展,推进东山、江北新市区的框架和功能建设,积极培育板桥、龙潭和禄口新增长极,努力形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相对独立的卫星新城,把南京城市发展空间由中心城推向广阔的都市发展区。加速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江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南北联动、跨江发展。严格控制好城镇组团之间生态隔离绿地,限制城镇无序蔓延,使城镇发展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维护“开敞式”的生态城市布局。新区建设要突出提升交通便捷性、就业吸纳力和综合配套水平,在错位竞争、培育特色中展现活力。老城要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和住宅开发总量,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
强化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方略,明确在长江流域、长三角一体化、宁杭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中的不同功能和定位,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京沪高速、沪汉蓉、沪宁、宁杭、宁芜城际铁路、大胜关铁路桥和南京铁路南站的规划建设,努力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南京铁路枢纽中心。加快环型放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建设,完善公路主枢纽布局和功能,形成通江达海、水陆联运、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参与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供支撑。加快龙潭深水港和禄口航空港建设步伐,开通更多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完善港口和机场的集疏运通道,提升南京国际性口岸功能。加强都市圈城市间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对接,增强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吸引大型跨国物流公司进入并全方位开展业务,提高南京生产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效率,建设高效的要素流通平台。
高水准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引入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开放城建投资领域,推行项目法人、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全面提升经营城市的水平。树立精品意识,抓好图书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公共设施的建设,结合重点景区、重要建筑、重大设施的规划实施,形成一批城市建设新亮点。基本建成城市快速通道、主次干道系统,完善城市支路网,注重停车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区交通路网承载能力。确立公交优先战略,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加快电网和电力建设步伐。高标准建设完善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人防等公用设施,全方位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体系。
科学界定区县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实现城乡规划对市域的全覆盖,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根据全市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按照“优化提升、重点开发、生态保护”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促进区县之间错位竞争、协调发展。镇街之间也要突出各自的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品牌经济。各类开发区之间要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对不同区域确定差别化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并建立配套的土地、投资、财政等政策调控机制。
完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强化城市管理立法,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实现城市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大力运用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由条线管理向网格化管理转变。坚持综合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既要加强对窗口地区的管理,又要加大对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注重打造特色街区,逐步完成“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各级主体的职责,强化责任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