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点燃自己,照亮乡亲的致富路
www.zjol.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6:2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记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妇代会副主任、绿盈专业合作社主任张桂芳

  她不是百万富翁,她扶贫不是大把大把地向贫困户发放救济金;

  她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但她为扶贫却舍得卖摩托车卖房子;

  她不是没有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也不是没有这个条件,但她却首选了帮助众多贫困乡亲一起脱贫致富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坚定目标;

  她不是干部,也没有人给她下任务,但她却年复一年共向116户贫困户伸出了援助之手;

  她虽然没有点石成金的变幻术,但她却点燃了自己那颗无私奉献的爱心,照亮了众多穷乡亲的致富之路,她所结对帮扶的每一户贫困户都告别了贫困,走向了富裕;……

  她是谁?她就是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妇代会副主任、绿盈专业合作社主任张桂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而高尚的基层女共产党员,她用自己朴实的情怀,无私的奉献,自觉而忠诚地实践着“三个代表”、谱写着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

  倾其所有扶资金

  资金难哪!自古以来,穷亲戚借钱人人躲。贫困户说,我也想脱贫,可脱贫需要资金,谁愿意借给我?张桂芳说,我来帮你!

  1991年的大年三十是坑口垟村周小贤最愁心的日子,因为没钱买饲料,母猪不产奶,生下的12头小猪,饿死了6头。夫妻俩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周小贤从小孤苦伶仃,他的妻子也是孤儿,家境十分困难。夫妻俩人穷志不穷,听说养猪娘能赚钱,就用余粮卖来的钱买来了两头母猪,指望赚点钱,却没想到又养不下去。前段时间四处借贷没着落。现在已到了大年三十,俗话说:“年三十,讨债忙”,哪有年三十还上门向人借的!向谁借去,谁还能借给他?

  情急中他想起有人说张桂芳人好,别人有什么困难她都愿意帮。于是他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张桂芳的家。张桂芳听了马上随周小贤赶到他家里,当看到那些皮包骨头的小猪气息奄奄地躺在一角,张桂芳心里忍不住揪心地疼,于是匆匆地赶到家里,借给了周小贤1500元钱用以买饲料。

  周小贤是张桂芳热心帮扶的第7个贫困户对象。从1990年以来,张桂芳先后借钱给吴娥花等6户贫困户,解决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困难。回顾这些贫困户当时的情景,张桂芳深深地感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第一个拦路虎,是一个“钱”字。俗话说“富在深山有人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现在社会上锦上添花的人很多,而雪中送炭的人很少。张桂芳知道,许多贫困户都渴望致富,但因缺乏资金而无能为力,常常是原地徘徊走不出贫困的圈子,甚至是越来越穷。对于他们来说,最实实在在的帮助,那就是解决资金困难。

  怎么样才能解决贫困户资金上的困难呢?张桂芳想,一是把自己的钱借给贫困户,二是为贫困户作担保向信用社贷款,三是向亲戚朋友以民间利息借进然后以银行利息贴息借出。

  把自己的钱借出去,这好说。当时的张桂芳已是官路镇有名的万元户,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张桂芳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辛勤的劳动、艰苦创业,家里也有了积蓄。

  周小贤、吴娥花等贫困户就是在张桂芳的热情慷慨的资金扶持下才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周小贤在张桂芳借给他钱后,买足饲料,6头小猪养得胖胖的,到了年底全部出栏,净赚3000多元钱。同年,在张桂芳帮助下他又养起了150只鸭子,张桂芳赊给他鸭苗还回收了鸭蛋,周小贤又净赚收入2500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借出自己的钱毕竟有限,于是,张桂芳又积极地为贫困户在银行贷款作担保。她用自己的家产,她凭自己的信誉为贫困户贷款担保。信用社同志说,我们信得过张桂芳,以前她自己做生意贷款,到年底从不用我们催缴,而她介绍作担保的结对户,也总是及时还款,从不拖欠。大家有了钱就存到我们这儿,要贷款贷我们,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形成了非常融洽的“鱼水”关系。

  俗话说“做人不做保、一生不烦恼”,可张桂芳乐于承担风险。张桂芳说,我也知道作担保有风险,但结对户最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他们怎么谈得上发展?两难时刻,最能显现人心。1993年春季,正当张桂芳手头资金吃紧,担保财产难以为继的时候,长塘、北岙、坑口垟等三个村各有一户贫困户却齐刷刷地向她请求资金援助。在一时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张桂芳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卖屋、卖摩托车。丈夫胡爱文以为张桂芳说糊话,不解地说:“我不是反对你扶贫,但社会上贫困的人不止一个两个,全帮我们也帮不了,你不要太过分了。”张桂芳想了想坚定地说:“他们现在能得到资金援助比我们留着那些空房子和摩托车更重要。这3户结对户如果贷不到钱,他们的养殖业将前功尽弃,现在要是扶他们一把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也是'救命钱'啊!”最终丈夫顺从了张桂芳的意愿,把两间刚建不久的瓦房和刚买的摩托车卖掉了。

  张桂芳就是凭着“对诚实、勤劳的贫困户,扶一把就会改变他们命运”这样的坚定信念,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解决资金困难。有许多时候,她都是向亲友以高利息借来钱,再以银行利率借给贫困户,自己贴息。

  官路镇萍溪村有个胡文球,2001年投资20多万元办起市场前景看好的外三元瘦肉型良种猪养殖场。后来资金周转有困难,无奈之下又找到了张桂芳。张桂芳二话没说,从朋友那儿以一分月利息借来了4万元钱,以银行利率7.311厘借给了胡文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0多年来,张桂芳为贫困农户累计担保、承担经济风险责任80多万元;高利息借进、银行利息借给贫困户累计90多万元,自己贴息5万多元;解决贫困户产前、产中、产后困难200多次,创产值600多万元,她扶持的每户农户都脱了贫,其中六十多户步入了小康行列。

  呕心沥血扶技术

  缺技术哪!贫困户说,我们上哪去请帮我们脱贫的技术员?谁来教我们?张桂芳说,我来帮你!

  官路镇石井村万国民靠种些小菜贴补家用,可是,种菜容易卖菜难,拿到市场上往往卖不出好价钱,有时候连化肥农药钱也收不回来,苦闷之下,万国民找到了张桂芳。张桂芳鼓励他搞大棚种植并表示有什么困难尽力帮助他,说得万国民感动万分。

  于是,张桂芳首先同县蔬菜办取得联系,帮助万国民安装上官路镇第一只标准化蔬菜大棚。同时,她又借来了有关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和科教片与万国民一起钻研。万国民看了之后,茅塞顿开,他第一季种植的大棚蔬菜就净赚了4000元钱。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又安装了第二个蔬菜大棚。现在万国民高兴地说,要是管理得好,他的大棚一个一年能净赚12000多元。

  万国民大棚蔬菜的种植成功,使张桂芳深刻地领会到科技的重要性。她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种植、养殖业,搞效益农业,是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一个贫困户要是掌握了一手娴熟的种植、养殖技术,不就等于拥有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吗?

  怎么帮呢?首先,张桂芳把自己拥有的养鸭及加工皮蛋、五香蛋和咸蛋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结对的贫困户们。热心的服务,切实的帮助,使她所结对的养鸭户在技术上有了保障,也就有了丰厚的收获。1994年,张桂芳和她结对的养鸭户共创产值17.45万元,净利润4.2万元,扶他们一同走上了致富路。

  要想帮别人掌握科技,必须自己先掌握。张桂芳很早就对科技感兴趣,在平时,她十分注意学习钻研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而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手把手地指导贫困户。对于每一个结对户,张桂芳总是先到地头摸底,看看土质情况,适宜于种什么经济作物,然后才给他们出谋划策,并自始至终地给予技术指导,她自己也不懂的就向有关部门和农业技术专家请教。

  随着扶贫的深入,张桂芳常感到自己的精力不够。在看科技片的过程中,她突然意识到:一部科教片不就是一个科技人员么?能不能建一个科技电教站,用形象、生动的科技片这一现代教育手段把科技知识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呢?想干就干,她决心开始筹办科技电教站。可是办电教站的钱从哪里来?张桂芳思来想去,最后目光又瞄准了娘家给的两间房子,于是二度卖房凑足了1万多元,购置了整套电教设备。在县委组织部和官路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配齐了种植、养殖业等各类科教片,腾出一间房子作为放映室,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天晴下雨,村民们随到随放,需要什么就放什么。电视科教片形象、直观、生动,记得牢,容易学,村民们连声叫好。

  2003年12月,张桂芳创办了仙居县绿盈专业合作社,结对社员200多户,通过科教引路、专家讲解、田头指导,合作社很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平菇申请了“仙盈牌”商标,生产出的各类产品已进入超市销售,深首消费者的欢迎。

  就是这样,张桂芳呕心沥血为结对户扶持技术,能想的办法她都想了,能做的事她都做了。

  肝胆相照扶志气

  名气大了的张桂芳,不仅是远亲近邻,甚至方圆百里,都经常有人上门来求她帮助脱贫,对那些生活困难但诚心想依靠勤劳致富的人,张桂芳总始终热情慷慨地予以帮助。

  1997年“11号”台风,给官路镇酿成了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石井村滕显红家蒙遭巨难,洪水冲走了女儿女婿,家里承包的米面厂也被冲得七零八落。极度的打击,使滕显红夫妇俩精神几近崩溃,痛不欲生。张桂芳得知后,不顾自家遭受的洪水损失,立即赶到滕显红家,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出主意,鼓励他化悲痛为力量,重建家园,并主动借给他5000元钱救急,还帮他联系重新买来了米面机。

  张桂芳说,扶贫应该是造血式的而不是输血式的,而要“造血”首先要学会做人,自强自立,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是张桂芳和每一个结对户要说的道理。

  官路镇长塘村吴利荣,因父亲生病,家里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全家挤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家境十分困难。兄弟分家后,他从16岁起就独自一人在外流浪,25岁回到家里那年,也是两手空空无计谋生,日子得过且过。张桂芳得知后和吴利荣推心置腹地谈了一回,她说:“'扁担是条龙、一生一世吃不穷'只要肯吃苦,肯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走出一条致富路来。”张桂芳的话,使吴利荣十分感动,他动情地说:“桂芳姐,我长到这么大,也从来没有人这么跟我谈过,以前只认为自己没本事。我想自己也能吃苦,也希望自己也有家有当,可是眼前,我没有门路,也没有资金,又能做什么呢?”

  望着吴利荣渴望求助的目光,张桂芳开始为他出谋划策,首先让他走上养猪这条路。这一年,张桂芳为他解决资金1万元;第二年帮助解决资金1.5万元;到2002年随着他家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社主动为吴利荣办了信用卡,贷款额达3.5万元。在平时,张桂芳常和他交流,和他说说人生的道理,交流国家政策和市场行情,而吴利荣也不辜负她的一番苦心,从一无所有,到现在不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养殖专业户,还投资10多万元办了一个织网厂,而且造了两间房子,娶了老婆,日子过得红火。

  2003年,步路乡响岩村素不相识的马梅英找到了张桂芳,她一见张桂芳就哭了起来,马梅英家境困难,背着七八万元的债,想靠种反季节蔬菜赚钱,可是自己没有本钱,没有技术,张桂芳听后,对她说,“大姐只要肯吃苦总会有办法的,我可以帮助你种大棚蔬菜。”到响岩村马梅英家实地看过后,帮她家安装了第一个蔬菜大棚,接着,张桂芳为她担保又从信用社贷来了8000元钱。

  马梅英没有辜负张桂芳的期望,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儿子,没日没夜地干,去年她家又承包了14亩土地,发展了17只蔬菜大棚,全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现在她正和一个自然村联系准备承包80多亩土地,扩大规模,实现连片经营。说起张桂芳,马梅英感激涕零:“桂芳她是我的大恩人,没有桂芳,就没有我马梅英的今天。”

  十多年的努力,张桂芳建立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农业扶贫帮困队伍,从事生产农产品种类包括粮食、蔬菜、食用菌、水果、家禽、牧畜、水产和中草药等各个方面。100多户贫困户中已发展各类水果1000多亩,蔬菜类700多亩,食用菌类10000多袋,饲养猪1000多头、鸡20000多羽、鸭8000多只、羊300多头。

  渴望延伸扶贫路

  张桂芳的扶贫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一串串脚印,像一束束光环,折射出张桂芳成长的人生轨迹,也闪耀着张桂芳平凡而崇高的远大理想。

  为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张桂芳每天走东家、串西家,与贫困户谈心,走村串户了解掌握种植、养殖户的有关情况,并给每一结对户建立详细的扶贫档案,发展项目、生产规模、产值、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等一目了然,再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帮助,真正给贫困户“雪中送炭”。

  许多了解张桂芳的人都说,张桂芳对扶贫的痴迷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年里她跋山涉水要穿破四五双皮鞋,自行车车胎一年也要换好几个。同村好友林丽云说,她有时真“傻”,舍不得买一件二三十元的衣服,更不用说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她要是将一半的心思放在家里,她家也许早已富得流油了。为了扶贫,她家的彩蛋、咸蛋加工十多年来还是停留在原有规模,她家里唯一值钱的是那台29寸的电视机,却是专门用来为贫困户播放科技片的。

  但是张桂芳却无怨无悔。她说,当看到一个个贫困户在她的扶持下先后脱离了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她心里比谁都高兴。

  在立志扶贫的道路上,张桂芳比别人思考得更多。她想“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扶扶一点,众人扶扶一片”,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能不能让其他具有帮扶能力的人也和她一样,走上自觉的扶贫路,形成一支自觉的扶贫队伍呢?

  在官路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张桂芳目前开始着重培养像她一样的扶贫者。官路镇西陈村年仅26岁的徐建礼,经张桂芳扶持,本已荒废的55亩蜜梨获得丰收,在感激的同时,他也决心像张桂芳一样建一个电教站,方便村民学习科技。张桂芳高兴地把自己家里的仿红木椅搬到了他家里,还买来了一台29寸的电视机,送给他科技电教片。从此,徐建礼也以科技电教站为载体,自己贴钱走上了为民服务之路。问起原因,徐建礼说,桂芳姐是我的榜样。

  张桂芳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扶贫帮困队伍。她现在正在构想,将所有的扶贫对象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共同发展。她说,一扶十、十扶百、百扶千,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形成滚动式的扶贫队伍,农民的共同富裕才有希望。

  张桂芳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在官路镇,已经有7个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员、落实经费、农民自愿积极参与的科技传播点在镇内各主要片区设立,并已经日益显示出它在农民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张桂芳的扶贫帮困,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她先后被评为县扶贫先进个人,省个体劳动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进个人,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双带”好党员。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张桂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仙居县委于2002年8月又及时发出了向她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向张桂芳同志学习。而面对这些荣誉,张桂芳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做得还很不够……”

  是啊,人生的选择各有不同,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各有不同,张桂芳选择的是一条无私奉献、扶贫帮困之路,她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她所帮扶的每一户贫困户都能脱离贫困,走向幸福,而他们的幸福,正是她的幸福!这就是张桂芳在十多年的扶贫历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来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周若耶

相关稿件

新星之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