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迎来的节后“民工潮”未能消除“民工荒”,“找工难,难招工”的现象,目前在我市劳务市场上凸现(本报前天作了有关报道)。如何消除这一“怪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就业局副局长李力说,工资太低、工作时间太长、待遇太差等情况是导致招工难的重要原因,而民工自身技能较低则是找工作的重要“瓶颈”。对此,用工双方都需反思。
李力认为,现在很多民工对岗位已经不再是显得迫不及待,而是需要经过认真地挑选,才确定是否上岗,如果工资过低或者对岗位不满意,情愿再等待。在这样情形之下,用人单位应该考虑合理的薪水待遇,以尽快地招到岗位急需的民工。企业经营是为了盈利,没有工人一切都无从谈起;农民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增加收入,无工可打当然也是枉然。从这一角度上讲,用工者和务工者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现代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双赢”,任何一方只想自己盈利而让另一方亏本的生意都是难以做成的。太多的事例已经证明,那些一味以压低工资支出来减少成本的企业大多招工难,或者即便招到工人也难以避免跳槽现象发生。现在,我市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很低,不少脏、苦、累、险的工作已沦为“困难岗”。随着农业扶持政策的深入贯彻,民工有了更多选择,苦活将越来越难招到人。
李力说,善待员工是企业解决“工荒”问题的最好办法。老板是人,外来民工也是人。老板要想留住工人为你企业服务,就应把工人当人看,把工人当自家人看,了解工人的想法,关心工人的生活。“民工荒”提醒企业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留住民工。企业不光要用工资,还要用感情和文化来留人,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有归属感和归宿感,要营造富于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企业与工人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工人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善待工人就是善待企业自己。
谈到找工作难,李力表示,民工对自己的素质应该有个准确定位,什么料就做什么工。“有把力气就能赚钱”的想法也得改改了。民工要找到理想的职位,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勤学技能。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占得先机。企业和政府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企业要在员工培训上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应组织技工学校和就业中心深入到用工单位,采取“订单式”、引导性培训等办法,解决企业的用工“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