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温暖和自强而来
当我们走进学生宿舍和贫困生交谈,当我们将镜头对向他们……每每此时,能稍许感到些他们的犹豫,但这往往会顷刻消失。更多的同学,愿坦然甚至主动接受我们的采访。
章立晨同学说她忘不了去年12月6日学校自强社成立的日子。那天,众多生活贫困的同学都来了,大家填写表格时有的席地、有的伏墙,只能坐220人的教室,满满挤进了250人,这其中有老师,还有些本不贫困的同学。大家的目的都一样:为温暖而来,为自强而来。
年轻的胡丽伟老师是自强社的负责老师之一。在她那里,我们了解到这所学校贫困学生的总体情况:在校本科生953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84名,占全院总人数的10.2%。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270名,占全院总人数的2.8%。相关资料显示,这个比例与全省高校平均比率大体相当。
说起贫困生,胡老师漂亮的脸庞上显露出一丝伤感,但她坚定地表示,相信主导这些贫困生前行的是他们自己的心态。成立自强社,就是为了让大家互相帮助,用集体的温暖,防止经济贫困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当一名贫困生势单力薄地面对现实时,他可能会很难超越世俗,撇开自卑;但当大家在一起时,他们就可能会相互支持,从身边的强者身上汲取力量。
自强社像燃烧着的一团火,照亮了许多贫困生的生活:
组织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公开招聘,录用了870名同学。勤工助学岗位每次收入一般在8元—15元,贫困生们可获得约400元的收入,这对他们的生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请金融部门来学校共同组织诚信教育,赢得信任和支持,为更多的贫困生争取到助学贷款;
创办校内《资助报》,其中的“心情驿站”专版,成了贫困同学有话直说,讲述心情故事的家园。不少学生在这个家园里交了朋友,有了挑战困难的勇气……
让我们现在就启程
大四男生张一峰和大三女生李静是自强社的社长和副社长,本也是贫困生的他们为同样命运的同学们倾注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们关注着社会上诸如介绍家教、超市发传单、产品推广等一切能让同学们挣钱的机会,并帮同学们争取到了七八十个工作岗位。张一峰表示支撑他这么做的动力是“热爱”,他将以此为起点,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而来自吉林的女孩李静则表示“我从中体验到了助人的幸福和快乐。”
章立晨同学在这个集体中缓解了心理压力。她和自强社另两位女生成了好姐妹,生活中共同的拮据使她们之间没有距离,三人课余几乎形影不离,一块吃饭,一块谈毕业后的打算,共同享受简单生活;
另一位贫困生谭玉红这样谈她的感想:“我曾经不和同学交往,因为害怕,害怕看到别人的无忧无虑以及一切我所没有的东西,本以为把自己完完整整地包在茧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殊不知,这保护的是自己那颗不愿认清事实的狭隘的心!”在自强社里,谭玉红像许许多多的同学一样,走出了狭隘和封闭,利用课余时间奔走在风里雨里,自己供养自己。
在自强社所营造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中,不少同学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三月份,本报新闻报道《一个和八个》介绍了一名白血病大学生资助8名穷孩子读书的故事,自强社的同学们主动和本报联系,表示愿用他们卖旧报纸的收入为穷孩子们尽绵薄之力。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这是章立晨喜欢的范玮琪《启程》中的一句歌词。自强社里的贫困生们越来越有共同的语言:穷,不是自身的缺点。贫困生最需要的是坚韧的品质,从现在就扎扎实实做起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精心设计了自强社的社标,它以五彩星人为主要元素,配以“自强”二字。我们这样解读社标:这是一群人在表达着相互慰藉、乐观向上、舞五彩未来的美丽情感和憧憬。
我们在社标前伫立良久,为其穿透贫穷的无尽张力而激动。